(三)载体建设亟待加强。在精神支柱建设的“六大要素”中,物质载体建设特别是场馆建设是基础。中国古代的理论普及和精神支柱建设除依靠少数的学校外,在广大的民众中主要靠庙宇、殿堂等以及相关活动。如儒教有孔庙,佛教有寺庙,道教有道观,家族有祖庙或祠堂,民间还有数不胜数的庙堂,包括岳飞庙、关公祠等,此外还有华表、牌坊等。这是人们敬仰神灵或圣贤、先祖,以寄托信仰信念、寻求精神慰藉的场所或圣地。西方的基督教等教派的教堂更是遍布城乡,为人们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场所。可见,要使民众接受并坚定某种信仰,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必须有一定的符合民众传统习惯的表达场所和方式。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现代精神支柱,也应当有自己的载体,特别是场馆。但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场馆,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网上虚拟场馆等,建设严重滞后。一是马克思主义场馆和网站数量很少。目前,全国范围内以马克思主义人物、思想和事业为主题的纪念馆、博物馆等数量很少,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为主题的场馆仅有中共中央编译局一家,供人们学习、敬仰、开展各种活动的具备精神支柱建设“六大要素”的马克思主义场馆还一家都没有。集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站仅有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为数不多的大型门户网站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网站,难以满足人们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需求。二是马克思主义场馆和网站缺乏统一的管理。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毛泽东纪念堂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人物和事件的场馆效果很好,但分散于全国各地,资源整合不力,未能让更多受众分享。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网站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缺乏统一管理,难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三是精神支柱建设的“六大要素”配置不足。在数量有限的已有场馆、网站内部,“六大要素”的配置不到位。例如,馆内有经典,但面向社会大众的不多,免费赠送的更少;有传播者,但素质有待提高;有受众,但往往是体制内有组织的参观者较多,体制外人员较少;有个别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但不成体系,且数量有限;有礼仪活动,但远远不够,且缺乏规范。
(四)通俗读物跟不上社会需求。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文献很多,位于世界前列,但这些读物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一是抽象理论多,联系实际少。当前马克思主义读物普遍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问题,联系古今中外实际的少,联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更少,人民群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文字材料多,音像图片少。这些读物常常以文字材料为主,而相关的电视、电影、图片、小人书等人民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品少。三是大部头多,袖珍作品少。目前出版发行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读物动辄数十万字,不便于人民群众阅读和携带。四是成人作品多,少儿作品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工作应该从少儿抓起。但已有的马克思主义读物多以成人为阅读对象,适合少年儿童的读物很少,更缺少连环画、动画片等形式的作品。五是收费书目多,免费读物少。宗教组织传教,常常免费向受众赠送宗教教义读本。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常常免费发放大量宣传材料。但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好的做法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一般读物定价很高,国家对此补贴较少,也很少给人民群众免费发放有关理论和政策的通俗读物,这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宣传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宣传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存在“三不”现象:一是数量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有效缓解了队伍不足的状况,但与社会需要相比,理论大众化工作者数量依然不足。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为例,教育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数量比应为1∶200,但事实上很多高校难以达到这一指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口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面向社会的理论宣讲队伍更少,特别是面向体制外人群的理论宣讲人员更是缺乏。二是素质不高。马克思主义真理蕴涵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之中,而不是在书本上。但目前我国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人才主要局限于科研院所,这支队伍大多从学校门进单位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多局限于书本,社会交往多局限于学术圈内,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了解不深。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经验极度缺乏,社会阅历严重不足,加之受西方思潮影响较大,所理解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常常脱离中国实际。这些都无疑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三是分布不均。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基本集中在高校、机关、国有企事业等体制内单位,一般社会大众中特别是体制外组织中,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几乎没有此类专业人才。由于受体制因素、传统观念和行业特点等方面的影响,我国每年有相当数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不了体制内单位,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了人才培养中投入和产出的严重矛盾。一方面是人民大众极度需要信仰传播者和精神抚慰、精神咨询者,另一方面却是相应的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另谋生路,造成专业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这种矛盾情况亟待解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