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绝不只是学校的事

教育绝不只是学校的事

作者:秦春华 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又到春节,想起去年春节的两件事。一是带女儿去香港看望朋友。朋友的小女儿小雅有一个玩具,女儿很喜欢,临走的时候,朋友就让小雅把它送给了女儿——她经常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所以我们没有拒绝她的好意。

第二天,两家人在一起逛街。朋友告诉我,昨晚我们走了以后,小雅对妈妈说,请转告阿姨,那个玩具的说明书要求,只能让三岁以上的孩子玩,不知道我们的女儿到三岁了没有。我告诉已经四岁的小雅,我们很感谢她的提醒,妹妹还有几个月就到三岁了,我们不会让她三岁之前玩的。小雅很认真地说,那我就放心了。

春节期间,香港的商场中央陈设了许多好玩的雕塑,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很多小朋友爬上去玩,还摆出各种姿势让家长拍照。女儿见到了也要爬上去玩。小雅对她说,你不能去玩。看到了吗?雕塑底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得很清楚:请勿攀爬。女儿很听话,就不再提要求了。看到我脸上惊奇的表情,朋友告诉我,那些在上面玩的孩子一定都是“大陆客”——也许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称谓带给我的感受——香港的小朋友都很守规矩,无论多大年龄,只要看到“请勿攀爬”的标牌是一定不会上去玩的。

第二件事是晚上回到酒店上网,看到一条“6名中国乘客闹事,荷兰航空机长拒飞”的新闻。报道说,荷兰航空KL898航班头等舱内,有6名中国乘客晚到,整个航班就等他们登机。起飞前他们又坚决不系安全带,拒绝关闭手机,还和机长以及空姐大声喊叫,言辞中带有辱骂字眼。机长因此拒绝起飞。

乘坐飞机要系安全带,关闭手机和电子设备,这是起码的常识,也是起飞前空乘人员反复强调的规矩,并有《航空安全法》作为保障。乘坐头等舱的6名乘客不遵守这些规定,不仅仅是让中国人丢了脸,也让我们反思,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人是否已经具备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素养?当中国日益朝着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地位努力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相应的教育、科技、文化和思想准备?

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被边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在许多境外人士看来,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除了钱多之外,其他方面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去年以来,每到一个地方,当地人的第一句话是感叹中国人真有钱,第二句话就是问我们:“北京的雾霾怎么样了?”他们对中国人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羡慕中国人有钱,欢迎中国人去消费;另一方面,又不太瞧得起中国人,甚至有鄙夷之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不守规矩。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