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绝不只是学校的事(2)

教育绝不只是学校的事(2)

中国人是不太守规矩。对于很多人来说,规矩往往是一纸空文,可以视而不见。规矩的制定比较随意,遵守起来也就不怎么严格。许多规矩是针对大多数人的,对于少数人而言,就可以突破,可以特事特办。没有关系时是规矩,有关系时就不是规矩。很多人的心里,并没有做人的一条底线,不太清楚是非的界限在哪里。他们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什么事无论如何都不能做。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西方人遇到一件事时,首先问自己该不该做;中国人遇到一件事时,首先问有没有人看见。没人看见就敢做,有人看见就不敢做。我们缺乏基本的敬畏感。

这种心态固然和民族文化有关。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僚统治,使“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法治”的意识极为淡漠。“人治”的特点是不受规矩的限制,完全依赖长官意志,皇帝说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法治”的特点是一切都要依照规矩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超越法律——总统也要受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这种心态也和当前的基础教育有关。由于大一统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的“指挥棒”效应,整个中学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重复性训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凡是高考考的就训练,凡是高考不考的就统统不做,最多只是做做样子,应付上级领导的视察。由于道德、诚信等非智力因素在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中根本无法考察,因此道德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越来越被边缘化——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当前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教育模式正在使学生丧失宝贵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多家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提高学生的所谓“综合素质”上,千方百计让孩子上名校、学钢琴、学画画、学滑冰、学击剑,等等,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即让孩子学会做人,知道守时、不说谎、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守规矩、不犯法等一些基本的道理。据说,李双江之子在艺术和体育方面颇有天赋。4岁学钢琴,8岁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在北京、美国就读的都是当地优秀学校,多次在钢琴、书法、冰球比赛中摘金夺银。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在素质教育方面光彩夺目的“优秀学生”却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失去了做人,其他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当我们让孩子在具体技能上学得越多的时候,可能意味着对他们的危害也越大。

不守规矩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不负责任。现在的学生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不太懂得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会产生后果,自己要对这个后果负责,也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前一分钟说过的话后一分钟可以马上不算,而且并不对此感到歉疚;答应好别人的事忘了,忘了就忘了,不会道歉,往往还认为不是自己的错,错的是别人;考试作弊受到处分,不知道改正错误,却千方百计想逃避惩罚;做事全凭冲动,全然不顾及后果,一旦出了事,双手一摊,由家长用钱去摆平吧。这样的学生,即使成绩再优秀,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君不见,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干部,走上一定领导岗位以后就大肆贪污受贿,根源可能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学校里的好学生都是被人管着长大的,受家长管,受老师管。长大以后,一旦权力不受约束,没人管了的时候,就有可能开始胡作非为。看来,要想根治贪腐,还是要从教育着手,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小就知道,做人的底线在哪里,哪些红线坚决不能碰。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