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创造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全体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引导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群众文化骨干和积极分子,大力支持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各个门类的文化工作者,是人民群众中参与文化建设的专家和代表,是文化创造的活跃因素和骨干力量。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创造的政策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投身文化创造,创新观念、内容、风格和流派,形成各类文化人才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优秀文化作品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
文化创造的活力从哪里来(4)
- 强动力释活力 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大局2020-03-26
- 开放和创新让中国充满活力2019-12-11
- 基层民主富于活力2019-10-11
- 发力“放管服”:为企业添活力 让百姓办事易2019-08-22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2019-08-16
- “关闭大门只会损害美国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2019-08-14
- 将改革活力纳入法律秩序2019-08-09
- 微观有活力 转型有动力2019-07-15
- 活力凸显 潜力无限——当前中国消费形势述评2019-07-15
-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经验2019-07-10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GDP增长5.5%!见证北京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 3.33亿人次!奏响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的时代强音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砥砺奋进新征程
- 创新提质 培育外贸新动能
- 水润良田,粮食丰收有保障
- 上半年快递业突破千亿件,究竟凭啥?
- GDP增长5.3%,中国经济“硬核”力量从何而来?
- 建好人民城市,托举人民幸福生活
- 清朗专项行动,守护未成年人网络“晴空”
- 博物馆错峰延时开放让游客尽享“京彩”
精选视频
【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铸就大国重器:中国制造突破“卡脖子”技术
理论看点: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厘清两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展望
法治体系的结构
中国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