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波澜壮阔,历经千辛万苦,今天,中国伟大的事业,离不开千千万万年轻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往开来。对于广大年轻人来说,只有充分了解探索道路上的千辛万苦和曲折艰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感受“每一步”的来之不易,才能深刻地认同这条伟大道路;而只有自觉继承前人大无畏的历史首创精神,才能真正确立起我们的自信。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独创性的,这种独创性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六个字:“有计划,按比例”。其中,“有计划”是一切社会主义的“共性”,而“按比例”是中国的独创和中国特色的鲜明表现。
在当时的中国与世界,所谓“有计划”,也就是指在国民经济布局中有计划、跨越式地优先选择发展重工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选择的普遍道路。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特色在于提出了“按比例”——即将国民经济划分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大部类,提出这三大部类之间必须“按比例”彼此促进、协调发展;同时,更进一步坚持:农业是三大部类的基础,只有粮食增产,才能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口粮,只有农民增收和扩大消费,才能反过来极大地促进并加速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如果只强调“有计划”,而忽视了“按比例”,那就会出现苏联、东欧那种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一边倒”,这不但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协调,而且对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这样一条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也是很难走得通的。
1951年,陈云同志在《必须十分重视城乡交流》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农民增加了收入,购买力也就增加了,就要向城市购买工业品。这个问题解决了,农民就喊毛主席万岁。这个问题一解决,农民增加了收入,实际上也就推销了城市的工业品,减少了失业工人,减少了失业救济,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所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陈云的讲话,进一步地概括了在“农轻重”之间,应该“按比例”彼此促进、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第一条讲的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篇讲话,第一次把“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上升到“中国特色”的高度,他指出: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太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此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农业,发展农业,相当大程度上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今天看来,提出“农轻重”三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同时又提出按照“价值规律”促进城乡商品交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而我们后来的诸多探索、创新——包括今天依然称为工作重点之一的“调结构”,实际上都是从这简单的三个字发展来的。我们绝不能小看了这三个字,陈云同志在1979年就曾一言中的地概括说:“‘农轻重’的排列,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是从改革开放时代的1979年肇始的。1979年3月,陈云同志发表了题为《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文章,在重申“中国特色”的基本特征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基础上,这篇文章首次把“按比例”,创造性地阐述为必须在“计划与市场”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而不仅是此前所强调的在“农轻重”之间保持比例)。文章指出,优先发展什么、着力发展什么、乃至跨越式地发展什么——这当然就需要计划,但是,实现和落实计划,却不应仅仅依靠计划指令、行政命令,在很多时候、在许多经济领域,采用市场的手段——即以利润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价值规律为杠杆——更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长期采用行政命令、计划指令的方式实现发展目标,造成我们经济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即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陈云还进一步指出,所谓“调结构”,不仅仅是指以前那种着力去保持“农轻重”之间的比例,而是必须调整我国经济领域里“计划与市场之间的不协调”这个“根本问题”。文章还提出了调节经济的两种方式: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后者是“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的调节”,而只有很好地把这两种方式协调起来——这才可以叫作真正的“按比例”。文章指出,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将占很大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