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混合所有制
第四点我们讲一下混合所有制的问题。中国的混合所有制跟西方世界的混合经济不一样,西方世界的混合经济有点像第三条道路,就是资本主义的改良思维观念,在腐朽没落的不可挽救的资本主义上面再做一些涂涂改改,混合经济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混合所有制最早出现在十五大报告里面,说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把混合所有制引出来了。那么十六大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说11年前政策上就已经提了这个概念。这一次,再把它给拎出来,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际上背后的意思还是要淡化所有制,只要混合所有制对于发展社会经济是有利的,就应该大力去发展。对混合所有制的理解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带动论。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功能,实际上是公有制经济本位主义的思维,从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角度来利用混合所有制。从非公有制经济的角度看,叫倒逼论,改革这么多年,国有经济扩张性发展,把民营企业的空间越挤越小了,现在必须允许民营资本去进入国有经济的一些领域,必须要由他们去参股一些公有制经济。二是制衡论。国有企业改革这么多年,一家独大,怎么能够更有效的制衡,一定要搞混合所有制,引入不同的股东,让股东之间有自己不同的利益,再去制衡他的管理层。我们比较支持效率论和激励论的观点。这涉及到怎么去看待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体制,各有自己的优势,各有所长,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中国的微观经济部门结构跟别的国家都不一样,他们都比较单一,中国现在叫双部门结构,既有民营的,也有国有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特点。
国有经济的这些部门在长期的一些投资这方面是有能力的,它的缺点是效率相对较低,在高效率运作资产方面能力有点欠缺。民营资本的特点是短平快,我不搞长期性的投资,给我一块资产我能够让它发挥出很大的效益,能够挣钱,能够把它用到极致,这是属于民营资本的特点,这两个部门是一种互补。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部门一定程度上会遇到效率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鼓励大家相互持有一些股本,在资本层面做一些融合,把民营经济的效率优势引进来,可以把这些资产的效率盘活,这样可以释放出新的活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还有一个观点叫激励论,就是我们讲的活力。怎么释放活力,还是要激励大家,除资本层面的融合以外,还要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很重要的领域要给员工一个激励的空间。我们理解对混合所有制的表述比较靠谱的还应该是效率论和激励论。
回到我们的大命题,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创造的时期,整个市场化的改革还有制度的变革都要鼓励大家去做这些事。只要你真正去做创造创新的事情,在制度上应该有更多的空间。这就是我们讲的混合所有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