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机遇(2001-2011年):经济年均增长10.7%加入WTO。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全方位、大开放格局形成,开放型经济高歌猛进。
三个阶段的改革,把中国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但也使今天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历了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新阶段,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形势更加复杂,既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六各方面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是:一、资源制约日益突出;二、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三、市场制约日益突出;四、成本制约日益突出;五、债务制约日益突出;六、外部挤压日益突出。外部挤压一个鲜明标志是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对如今中国第二步现代化提出的竞争性的挑战,也是对中国如何在更开放的环境与更高标准的竞争中实现新发展的考验。但这个挑战与考验意味着中国面临新的机遇。这也意味着变革与转型的第四轮机遇期已经到来。
第四轮机遇期中国变革转型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中国进入习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变革与转型进入新阶段。
敏锐观察决定中国命运的新抉择的演进过程,邱晓华认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两种前途。比如:拖,因循守旧,怕担当,不作为,必然会错过时机,再度落后。而立足于改革,与时俱进,敢担当,有作为,就可能把握时机,引领发展。
由于社会思潮有上述两种向度,它也会走向两个方向,带来两个结局。比如:向左转,迷思中国经验,力图与国际规则脱钩,结局是经济缺失活力,社会缺乏生机;向右转,迷思他国经验,幻想与中国实际背离,结局是经济运行失衡,社会治理失序。
通过研判,邱晓华用40个字,解读了后十八大中国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新取向,新治理的思路与特征:政治集权,经济放权,中庸治理,和谐发展,和平崛起;学毛集权,学邓放权,刚柔兼顾,两手治理,全面发展。
解读这40个字,邱晓华说,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决定》2万余字,60条,16项,300余个具体改革内容。涉及范围广、举措力度大、内容有新意(有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发展,其深远意义和深刻影响将逐渐显现,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面貌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也将出现重大改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