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方面推进扶贫机制改革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国务院扶贫办了解到,扶贫开发工作下一步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扶贫工作中的机制体制障碍,从改进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六个方面进行改革。
针对贫困地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实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以及贫困村信息化等10项重点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将把握扶贫工作关键环节,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配置扶贫资源,加强政策工具协调配合,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瞄准贫困地区深层次问题
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奋斗目标。同时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回顾两年多来取得的新进展,刘永富表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2010--2012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67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10.2%;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73元增加到4602元,年均增长18.6%,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呈现出明显增强态势。
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2012年,重点县自然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的比例分别达到92.8%、98.8%、93.2%,分别比2010年提高4.7、0.8和0.3个百分点。随着西藏墨脱县公路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行政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农村饮水安全农户比重达到70.2%,提高9.3个百分点。农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8平方米,增加2.9平方米。
三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到2012年底,重点县7至15岁学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率为8.9%,比2010年下降1.4个百分点。加快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98%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刘永富告诉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受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原因的影响,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科学、不适应、不到位、不可持续的问题。
到2012年底,贫困人口仍有近1亿人,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有西藏、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6个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省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