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还能不能进一步透明
“三公”经费如何进一步公开透明是当前的重点问题。此次地方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应对“三公”经费预算的项目细化,如“三公”经费的具体条目,减少的原因分析,评估支出的绩效以及是否有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审核等。
王雍君认为,可从加强预算准备程序上推动“三公”经费公开,“要确定政府支出的边界,对支出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评估”。
“一开始要进行预测,有多少收入,包括‘三公’经费合理的需求到底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有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更重要的是程序本身要完善。”王雍君说,“人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出质询,代表也可以去现场调查、电话咨询,或者专项调查。”
蒋洪则认为,对于“三公”经费,相关部门要制定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应该透明,标准合不合理,要大家来判断、表达,不能够以管理者的习惯偏好来定,应该有社会共识的标准。”
邓淑莲则认为,推动公开“首先是立法,财政信息的公开透明一定要有法律保障。现在的预算透明度很差,虽然在进步,但省级单位还是有70%左右的财政信息没有公开。如果不公开,没有办法监督。”
“支出内容要尽可能细,要由审计部门、媒体、人大和公众等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过程,外部的监督才能保证公众的利益。”邓淑莲说。(记者 高四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