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玲/CFP
除湖南、海南和安徽三省外,2014年春节前夕,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召开两会。与往年相比,本次地方两会期间,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是,在政府自身建设与纪律规范工作方面,各省市自治区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文提出了严控“三公”经费。
基数不公开,降幅意味着什么
截至2014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了28个省(区、市)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其中,13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2013年其“三公”经费的具体降幅比例,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14年“三公”经费支出的目标。
这一举动尚属首次。
2013年年初,仅有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在其《关于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公布了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目。
在各地公布的数据中,内蒙古自治区“三公”经费降幅最大,全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下降34%;宁夏、青海的降幅均为5%;而其他省(区、市)的降幅则在10%~30%之间,西藏“三公”经费支出降幅为25%。
有的省(区、市)列出了具体数字,其中,新疆压缩自治区本级一般性支出21.7亿元,北京市级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压缩1.27亿元,广西压减一般性支出1.3亿元。
此外,部分省市未给出明确数据,如天津、四川等提出要“严控’三公’经费”,贵州则表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三公经费”是指由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此后“三公”经费支出成为各地的重点整治内容。
至2014年年初,中央和中纪委连续下发15条禁令,包括《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约束公务经费使用以及违规消费等。
这些规定加大了省(区、市)“三公”经费的整治力度。以广东省为例,2012年省级“三公”经费总数为8.79亿元,2013年为8.64亿元,仅降1500万元,而在2014年,广东省“三公”经费预算为7.49亿元,直减1.15亿元。
对于这些数据,专家态度不一。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三公经费最近每年都有下降,2013年的降幅比较大,而且大部分是合理的。”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邓淑莲认为:“八项规定出台后,公款吃饭和公车使用明显地受到了抑制,所以这个降幅也是在预料之中。”
“‘三公’经费原来的基数不公开,所以现在降幅的具体含义,我们不太清楚。只是一个抽象的数据,感觉还是比较模糊。”长期关注财政透明度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洪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
- 塑造数据贸易新优势2025-07-23
-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2025-07-16
- 数字社会研究的基本议题2025-04-11
- 规范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有序2025-04-07
- 两会数说中国丨解码两高报告数据:法治进步在你我身边2025-03-09
- 六组数据,感受中国经济脉动2024-12-12
- 创新配置生产要素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12-10
- 前11月多个高频数据实现正增长2024-12-10
- 5%左右增速来自哪里?2024-12-05
- 数据资产: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2024-10-3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