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即改革)是规模较大的改革,这场改革基本上成功了,它奠定了秦国一统中国的基础。西汉末年王莽的新政改革,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改革,清末时期光绪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改革等,都先后失败了。为什么呢?现在看来,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敢不敢在根本制度上“破旧立新”。商鞅改革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在经济方面对所有制这一根本制度实现了真的突破。“废井田,开仟陌”是他改革的根本攻略。所谓“废井田,开仟陌”就是把当时以“井田”存在的“公田”分给个人,实行土地私有制。就当时而言,只有这种改革,才能化解当时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解放生产力,扩大社会财富的生产,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包括改革者的需要。处于被改革的国家,因为改革后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税赋收入增大,也从中得到好处。而王莽、王安石、光绪等人的改革,只是对旧制度作修修补补的改革,至多调整或实现社会利益再分配,这种改良型的改革,不仅不能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解放生产力,反而激化社会矛盾,增大改革的阻力,使改革无法进行下去,因而改革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也是因为在根本制度上敢于破旧立新,具有“突破性”。例如,在农村,破除公社所有制,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制;在城镇,打破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改革中更有效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和公有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有和私营经济,发展混合经济等。中国古诗有云:“万紫千红总是春”。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城镇市民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生产力,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迅速增大社会财富的总量,使社会全体人们受益,相应地尽可能地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使改革蓬蓬勃勃开展起来并发展下去。
我记得,有一位英国经济学家曾说过:倘若你给我一个好的制度,我可以把沙漠变成良田;反之,我只能把良田变成沙漠。制度,特别是所有制,它构成任何一种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根本性的制度。
今后的改革,我们仍必须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向前,把改革进一步深化下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