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改革领域,是最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调整的经济结构。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让所有的公民享有公平的工作机会和公共服务,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全国劳动力市场有效运转的前提。土地制度的改革,对于保护农民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城镇化进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这两项重大经济结构调整,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城镇化率是一个经济结构指标,但我们不能以传统的调结构方式做数字上的表面文章,更不能用简单的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动城镇化。除了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外,应当以城镇化为中心,系统地设计和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减少和取消在城镇化中过多的行政扭曲力量,坚持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来推动新型城镇化。
还比如,现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难以为继,产业升级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非常重要。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靠简单的规划战略产业,过度的优惠和补贴,以及政府直接投入,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政府可以对于环保、节能以及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予以鼓励和补贴,对于高端机器设备的引进和装备能力予以支持,但应当减少或避免直接定投资项目定生产规模的做法。政府应当持续加大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更要加快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摸索新机制,探索新制度,建立新规则,从而造就这些领域的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链接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经济中不同方面之间的相对关系,往往用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来衡量。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下,经济结构是经济中微观个体行为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市场均衡的体现。在一定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条件下,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储蓄选择和广大生产者的投资生产行为共同决定了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中包括部门、产业和行业的比重以及投资消费比例等结构。
国际上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说法
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分析中,没有“经济结构调整”这一概念。实践中,世界上的成熟市场经济体,也没有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有相关政策和补贴,支持科技进步、研发投入和环境保护等等,本质上这些政策是政府试图弥补市场在这些领域的失灵,并不是以结构调整为目标的。
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国际上确实有“经济结构调整”这样的说法。对于这些国家来讲,“经济结构调整”并不是指通过某些手段追求特定经济结构比例的变化,而是着重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体制改革”。(蔡洪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