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问题与路径(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问题与路径(4)

第五,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道德失范弱化了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多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得到增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加剧,冲击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国家和社会的道德体系,这导致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失去了动力和目标。部分领导干部践行道德要求的意识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自由主义在某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大行其道,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问题严重。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3]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乃至领导干部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却不可低估,因为各级领导干部代表着共产党的形象,是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最多的群体。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信念、思想道德出了问题,就会玷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严重弱化人民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阻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第一,以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回答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足实践、富于创新的理论才能打动人,能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活力的理论才能被认可和接受。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立足本国的实践,关注现实重大问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的需要相一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最鲜活的社会实践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运用这种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种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用这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这种理论就能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就能更好地转化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思路,就能转化为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二,关注和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经济发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所以,必须紧密关注和研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内容,并在实践中用这种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去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在这种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中,在用这种理论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切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也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当前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是民生问题。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与公民的政治倾向有较大的关联。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成员从发展过程中受益,人民就会认同执政党的理论和政府的政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回答和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大多数群众获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情况下接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