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改革转型成本庞大
系统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总储蓄率,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具体可以采用增加政府储蓄,如建立储备养老基金,或者提高个人储蓄,如建立积累型个人账户等。在我国,系统性改革的焦点问题是,要不要做实个人账户。批评现行名义账户体系的观点,视养老金“空账”如仇寇,认为是对个人产权的剥夺。其实,是否应做实个人账户,取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金融环境的判断。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蒙德认为,对中国这样的高储蓄率国家来说,转向积累制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的确,我国当前社会资本存量偏高,继续增加储蓄实无必要。现实的金融环境也难以为养老基金提供合适的投资渠道,故而短期内做实个人账户的时机并不成熟。另外,由于年轻人缴费将进入积累型账户,而不能用于偿付已经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系统性改革还面临庞大的转型成本。这也是改革的巨大障碍。
参数改革已无太大空间
参数改革虽然不需要解决转型成本问题,但面临的政治压力往往远胜于系统性改革,因而需要政府具有较高的政治技巧。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待遇又较低,传统参数改革已无太大空间。相对必要的参数改革,主要在于延迟退休年龄和适度紧缩公共部门雇员养老金。
参数改革应当注意如下五点。第一,采用渐进的先慢后快的改革方式。参数改革的收益是分散的、长远的,而改革的痛苦则直接施加在特定群体身上,必须考虑改革对象的承受能力。第二,改革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如延迟退休年龄应当选择在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红利消失时实施,这时对年轻人就业冲击较小。第三,改革中应设定一些自动平衡机制。如芬兰采用了养老金待遇与预期寿命挂钩的方式。自动平衡机制的优势在于使参数改革超出政治过程之外,由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触发改革,避免了政治博弈。第四,改革产生的收益尽可能在养老金体系中内部化。如通过降低缴费率将延迟退休产生的新增盈余,直接惠及参保人,实现边改革边受益。第五,改革中要注意政治技巧。如最常见的分化、补偿和模糊策略,在改革中区分“老人”、“中人”和“新人”即是典型的分化策略。对“中人”实施过渡性补偿,以换取长远制度设计的改进,则是补偿策略。2005年国务院38号文件的出台是一次重大的参数改革,但改革过程相当平顺,部分原因就是改革策略的统筹考量,个人账户养老金减少的同时伴有基础养老金的增加,模糊的政策效果降低了改革阻力。
投资管理改革争议大
就管理改革而言,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征缴技术的改进,养老基金筹资更加稳定,但未来在缴费管理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完善之处,如最低缴费年限要求偏低等。然而,基金投资管理方面的争议则更大。截至2012年,我国地方养老基金结余已达到2.39万亿元,但投资渠道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回报率偏低,保值压力大。
养老基金的目标是对冲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减缓的风险。我国养老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受制于本国金融市场的深度、跨国资本流通管制和管理者的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成熟度和稳定性不高时,扩大投资范围,需要三思而后行。另外,当前基金管理的碎片化,也不利于政府有效的投资监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