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情景可能都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如果我们片面、过分强调某一点,就很容易以偏概全,造成误解误判。
对美国教育的这种误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笔者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家长只是冲着美国教育快乐轻松,抱着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想法移民美国或者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最后肯定会失望。事实上,很多人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指出,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要想成为优秀人才,跻身精英阶层,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年的“减负”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课内的学习负担,但学生的课外负担却更重了,同时加重的还有家长的经济负担,孩子享受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美国,也出现在了实行“宽松学习”后的日本。在小学只上半天课的新加坡,补习文化也是相当繁荣。
为什么会有误读?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其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密不可分,但外来者往往只站在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很难做到全面深入。而且,这些观察者要么是短期考察交流,只能走马观花;要么缺乏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形成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零碎的见闻和体验。更何况,这中间还有语言沟通的障碍,文化理解的隔阂。
一个生活小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常有人拿日本孩子冬天都穿短裤当例证,来批评中国的家长把孩子养得太娇气、过度保护,并由此上纲上线到“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前不久,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妈妈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称日本孩子冬天确实穿得不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冷。东京冬天最冷一般也不到零摄氏度,而且日本社会环境设施完备,公共场所四季恒温,电车也是冬暖夏凉,所有座椅都带暖气,另外,日本的防寒内裤种类繁多。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穿衣问题都会有误读,更何况复杂庞大的教育问题。只是,在穿衣问题上出现误读不会有什么大碍,但在教育问题上存在误读,后果可就严重了。因为教育改革是以数亿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规模庞大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决定着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前途和命运,以及国家的未来。在误读误判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很容易走向歧途,那么受影响的将是一代人的发展质量。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教授曾针对如何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的问题说:“我们对其的学习与借鉴必须把握本质,而不是跟随表象,否则,当我们随他们的钟摆摆到一端的时候,也许它已经开始向另一端摆动了。”在本轮教改即将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我们应谨记这一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