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报告:物价温和可控

向人民报告:物价温和可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曾表示,2013年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通胀率高企的环境下,中国物价基本稳定来之不易。

然而百姓对物价调控似乎不尽满意。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第4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第四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20.5%,61.6% 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72.2%,44.5%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水平“上升”。

那么,如何看待2013年物价调控?2014年物价又会是什么走势,调控中应该注意什么?

2013年物价调控全年目标实现

国家统计局于2014年1月9日发布数据,201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6%,大幅低于“3.5%左右”这一年初设定的控制目标。

“无论是和经济增速相比,还是从历史上看,以及与国际对比,2.6%是比较温和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指出。

从历史上看,2010年至2012年我国CPI分别上涨3.3%、5.4%、2.6%,2013年的CPI涨幅与上年持平。从国际上看,我国CPI涨幅在新兴经济体中相对较低。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2013年12月份在我国CPI同比上涨2.5%的同时,印度上涨9.1%,俄罗斯上涨6.5%,巴西上涨5.9%。

2013年我国CPI增幅虽然不算高,但与百姓的切身感受有一些差距。对此,姚景源分析,尽管2013年物价上涨总体幅度得到良好控制,但还是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主要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食品价格上涨占了物价上涨总水平的60%—70%。

“2013年不是没有降价的,比如汽车价格在降,电视机价格在降,黄金、手机等价格也在降,而且有的降价幅度都可以达到30%,甚至50%。但是涨价的主要是食品,尽管CPI是2.6%,但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比如说肉禽蛋菜,恐怕是20%,有的甚至涨1倍。食品的特点是,我们要天天吃、顿顿吃,所以这种上涨对百姓的冲击很大。”姚景源指出,物价上涨的这种结构性特征对我国民众,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群体,冲击比较大。

也正因为如此,中央始终把抑制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