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对乘客而言,最大的需求就是短时间内便捷地打到车;对司机来说,最大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空驶率。打车软件应运而生,恰好满足了司乘双方的需求。就算之前没有打车返利,也已有不少用户趋之若鹜。
科技改变生活。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西门子发明电动机,再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应用,人类历史的每次飞跃,总是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与发展。也必然伴随着旧的生态形势的淘汰与更新。当然,一个打车软件的历史功绩还没那么大。
受两大打车软件的刺激,挂着“暂停牌”的空的士越来越多,或是奔赴“抢单”后约定的接客地点,或是停在路边等着“抢单”,对身边的招手拦车则熟视无睹。“打车软件”演化为“拒载硬件”,加重了路边打车难现象,应属于一种“副作用”。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乘客,尤其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或者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低收入人群,打到车的概率变得更低。
鹬蚌相争,正常人都愿意做渔翁。不做,多半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有各种客观因素制约着。虽然与通勤族和白领相比,这些人群并非出租车的常用客户,但如何调控和平衡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利益,还真要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