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何破解“用工荒”呢?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多下点功夫。
解决用工荒根源就是要把城市化做实,中国产业调整仍在进行当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普通工人的需求依然旺盛。要让打工者在大城市中留得下、留得稳,就必须从政策上保障他们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面对必将越来越激烈残酷的人力资源竞争,能够让流动人员、外来人才安家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吸引力与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用工荒”问题更多的是让企业管理者们去反思,如何优化设定劳动力数量,使企业更为理性地配置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比如用资本替代人,或者用高端替代低端,从而倒逼企业转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本身就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只有这些企业转移到更高的产业链当中去,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才能增强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内生性。
此外,还要求企业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跳出唯薪资是举的狭隘视角,用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契约精神来提高企业老员工的报到率,一家能留住老员工的企业吸引力只能是越来越强,“用工荒”现象也就不会出现。
给节后用工荒打开一个突破口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春节过后,新一轮的城市“用工荒”又再度来袭。首府服务行业尤其是餐饮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每年春节过后各地频现用工荒,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所涉及的领域,多集中在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
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现实之下,为何还会出现“用工荒”?
这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有劳动者自身情感需求的因素,辛苦一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家好好过个年。同时,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的规范管理上也存在问题。一些企业对于劳动者其他的多元需求,无法通过规范管理、制度保障来实现。比如对正常休假制度的落实,薪资待遇的约定,培训机制的建立等。
而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来看,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对入城的外来务工者往往不能做到真正“一视同仁”。因而,在节后出现大量跳槽、另寻他处的现象。
显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企业规范化运作必不可少,同时还要从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上,打破城乡差别化待遇,用保障体制引人、留人,或许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
“用工荒”背后的真问题
只要舍得开工钱,哪里会有招不来的工?尽管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人力资本将愈发彰显其价值,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只要薪资待遇有竞争力,又何愁没有求职者纷至沓来。不过,包括广州在内的多个经济热点城市,仍然不约而同遭遇节后“用工荒”,这一现象是否可以简单归之于薪酬缺乏竞争力呢?
节后“用工荒”现象,固然一定程度上与部分外来工的“一去不复返”有关,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和人才资源结构的调整,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就连老板们对此也渐渐从无奈变得习惯。只是,无论是涨薪,还是组团赴劳务输出大省招聘,这些过去屡试不爽的吸引人才策略,却终究难掩颓势。以广东惠州为例,尽管企业薪酬较往年有10%左右的提高,但用工缺口仍较去年上升了1万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