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纾解“用工荒”,假如仍然寄望于简单的涨薪提待遇,只能是路子越走越窄。事实上,人力资源竞争,固然是一种市场竞争,但却毕竟与普通商品的市场属性有所不同。薪资待遇固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人的需求,对于职业的权衡,却是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
因此,人力资源的竞争,也就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跳出唯薪资是举的狭隘视角。不难设想,假如只是为了求解“用工荒”,只是为了招聘外来工应短期业务之急,外来工也只是为了打工挣点钱回家过年,这样的契约关系本就不可能长久,也注定难有持续性。节后总是出现“用工荒”,也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可见,人才资源是否能够顺利无障碍的融入当地,又是否能够满意的生活并愿意长期居留下来,面对必将越来越激烈残酷的人力资源竞争,能够让流动人员、外来人才安家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吸引力与竞争力。真正参与竞争的其实已经不只是企业,而更需为城市规划乃至人才政策注入开放与包容的基因,这或许更应是返乡式“用工荒”给予我们的启示。
【启示与思考】
每年的春节前后,“招工难”“用工荒”就会交替出现,成为国内各地媒体报道的热点,让人感觉“招工难”“用工荒”具有一定季节性—春节前,很多务工者急着归乡过年,企业招人自然会有些困难;而节后很多人都没有出门,结果自然仍是如此。如果出了正月“用工荒”“招工难”仍然炽烈,则说明问题真的很严重。
应当看到,当下叫嚷招工难最凶的,大多都是用工灵活的餐饮类中小企业,还有些制造企业,从来没见哪家央企或国有垄断企业叫嚷过招工难,连富士康都不愁招不到人。
这说明,所谓的招工难,其实就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招工难,是一些制造业的招工难。而这类企业之所以用工难,根本原因是待遇跟不上趟,招到了人也留不住人,用了一段时间就有跑掉的危险,只好不断地招人。虽然很多企业节后宣称涨薪若干,但上涨后的薪水能否算得上高薪尚在两可,就算涨成了高薪,能不能装到劳动者口袋里也属未知数。这些年来,一些依靠廉价劳动力求生存的企业非常不易,在用工过程中扣罚幅度超过涨薪幅度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如果企业真的待遇好,管理规范,不会用什么“购买五险一金”“春节发红包”之类的条件吸引人的,毕竟这些待遇都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招工难”“用工荒”同时存在,还说明在经济转型期,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是劳动者的素质跟不上产业的升级换代的需要,这就要求劳动者要提高素质,政府部门在培训劳动者素质方面可以做一些工作。
对企业来说 ,这种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无疑是种压力和挑战,但从一个积极乐观的角度来看,也未必不是一种动力和机遇。那些具有时代眼光和前瞻意识的企业,势必能够在对人才和劳动力的竞争中先人一步,为自己争取到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争取到能够满足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劳动力。所以说,企业与其抱怨招工难、用工荒,不如多点与时俱进的意识,在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待遇的同时,也着眼于年轻一代劳动者的个性化、人性化要求。
总之,在分析“招工难”“用工荒”的原因时,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多重分析,并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这样才有利于化解这类问题,让经济的发展更顺畅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