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是奠基之作(2)

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是奠基之作(2)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立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实际,强调社会主义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我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基本国情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际上开辟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

正如习近平同志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在于它立足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极端落后的生存型阶段提出并解决问题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到达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站在时代高度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初期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充分评价其对于走出苏联模式藩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增长之路。这是因为:

这顺应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展阶段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生存型阶段。由这个阶段的特点所决定,人民群众的需求目标是解决温饱,需求内容是增加物质财富总量,把“蛋糕”做大,相应地,满足这种需求的途径就一定是以注重量的增加为特点的经济增长。

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先确立了以经济建设(实际是经济增长)为中心,为抓好这个中心,进一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了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又进一步有了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分析“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因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就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它符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实际上所强调的都是以量的增加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我们坚持这样的道路,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长期没有解决好的温饱问题,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在这一道路指引下走出生存型阶段,进入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的发展型阶段以后,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需求目标由原来的仅仅要求解决温饱,变为要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需求内容由原来的仅仅要求以物质生活的简单满足为主要特征的“蛋糕”做大,变为以全面提升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主要内容不仅要“蛋糕”做大,还要“蛋糕”做好分好,这反映在满足需求的途径上,必然要求由原来的仅仅要求重视量的增加的经济增长,变为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经济发展,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和生态文明等发展。如果人民群众的这一新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必然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立足于发展型阶段的实际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成为新的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历史的必然。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所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基于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后的发展型阶段的实际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所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发展之路。相应地,作为对它们进行系统解释和说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之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