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82万亿美元。
如此天量的外汇储备是国家的特殊债权和有限性的国民财富,在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和更深入融入全球经济运行的关键时机,要树立外汇储备管理的新思维,需要有新的顶层设计,使外汇储备能够在国家战略中发挥促进作用,使其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我国长期战略利益。为此,笔者认为,当前需要厘清以下四大关系。
外汇储备与汇率政策及货币政策的关系
长期以来,外界一直有声音指责中国操纵汇率,而中国的应对之策是每次将人民币升值一点,这种做法值得思考。汇率应该是一国独立自主的政策,关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中国要有一个基本的国策。我国目前的汇率政策是2005年7月确定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从现实的政策选择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路径,可以选择进一步扩大波动幅度,逐步向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过渡。使利率和汇率产生更好的联动效应,完善配套措施,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通过汇率变动来调节外汇供求,实现市场出清。
至于货币政策,尤其是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扩大,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使得中国货币政策、流动性周期受到美元周期的影响。人民银行从2002年开始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对冲外汇占款以减轻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当前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品种也不断增多,逐步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品种。
但使用央票进行对冲也有缺陷:第一,央票发行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第二,央票发行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央票到期则意味着央行投放资金;第三,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央票发行与兑付对市场资金供求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利率走势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在人民币汇率走势上;第四,导致央行货币错配更加严重,这种日益扩大的货币错配以及“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格局不仅加大央行资产负债表风险,其风险隐患可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货币政策以及央行的调控能力。为此,基础货币的发行到底同外汇占款的特殊关联,是否要改变,如何改变,都需要认真思考。
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政策的关系
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及快速增长主要靠双顺差,其实质是中国依靠低端产业融入国际分工,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形成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外汇净流入。长期以来对于外汇储备的追求,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低端锁定,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生产、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进而形成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净出口,国内消费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和我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有很大关系。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其特点是奖入限出。在商品和劳务出口方面,我国长期执行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对外资给予税收和多方面的优惠。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际是对我国人民创造的价值的让渡。如果说在以往特定历史时期,上述策略是符合战略需要的,那么时至今日,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在国际收支管理方面,我国应该尽快战略转型,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动态平衡。
在经常项目管理方面,改革出口税制,有必要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框架下,认真评估高额顺差乃至所有出口商品和劳务所对应产能的性质、效益、质量、附加值以及社会成本,如果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低端产品的出口,应取消优惠措施,使其自行淘汰或转产。进口应该向顺应新技术革命的高精尖产品倾斜,或加大进口必需的资源类商品。
在利用外资方面,今后应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改变以引进外资多少来衡量官员政绩的传统观念;修订外资投向的指导目录,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门槛。支持和引导外资参与我国有关产业发展规划及区域发展规划。改进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