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
“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
●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发展民办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10%”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积极补偿政策,和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教育的论述一样,释放出强烈的教育公平信号。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农村孩子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极其艰苦。在现阶段,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公平”的意义绝不只是机会的公平,还要有适当、必要的倾斜。此前中央已采取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大学定向招生计划,圆了很多农村学生的“大学梦”。目前我国重点大学在校农村大学生达28万人,再加上这10%,可增加3万人左右。但真正解决农村孩子的上学、上好学问题,关键还在于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强化农村师资力量等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本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医疗改革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覆盖农村5亿人口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代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我认为,这是适合国情、贴近民心的,体现了“中国式办法”。报告明确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任务,医药分开、加强县级医院人员培养,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增加优质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需求,这一点在报告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的医改不能照搬国外的办法,而必须“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本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文化强国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委员: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守住我们的文化阵地,保证国家文化安全。也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同时也要看到,相较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从具体事情入手,一点一滴积聚力量。 (本报记者韩业庭采访整理)
改善民生
“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代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这是广大群众期盼已久的。收入分配领域改革是尤其难啃的“硬骨头”,报告提出的举措都值得期待。下一步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细化思路。例如,落实“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需要细化为制定法律法规等各项具体工作。 (本报记者冯蕾采访整理)
生态文明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
●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
●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
●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
●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严纯华代表: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下功夫治理已有污染,更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污染程度进一步加深、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场攻坚战中,科技人员责任重大,既要搞清楚污染的形成机制和过程,加强治污技术的研发;也要为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变革,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我是做稀土研究工作的,今后,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更要关注在资源开采和材料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生产流程,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的稀土产业。 (本报记者齐芳采访整理)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