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问题关涉一国经济命脉,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精英人物在大声呼吁“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试图推动中国银行实现私有化。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警惕银行私有化的依据
我的看法是建立在以下文献基础上的:在货币发行方面最有威望的作家伯纳德·李特的《反思货币:新通货如何使短缺摇身变为繁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启发人们对货币的真实本质进行反思的托马斯·格雷科的《货币的终结和文明的未来》;以及埃伦·布朗的《债务网:我们的货币体系中令人震惊的真相以及我们如何摆脱》和《公共银行方案:从紧缩政策到繁荣》。
之所以要提及中国银行是因为我十分关心中国的前途。中国能够快速发展并从事如此多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货币发行制度,但是中国国内对此缺乏广泛的共识。在许多方面,中国依靠所谓西方的“专家”,其危险在于中国所咨询的那些人会鼓励中国将它的银行体系“自由化”。西方专家会建议“改革”,而他们的建议有时看起来是不错的——比如,改革能抵制浪费和消除腐败。
中国已经容许私人所有的外国银行在中国经营。也许目前这样做所产生的危害是很小的。然而,这些外国私人银行也许会扩张它们的经营范围并讨好中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它们可能会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并扩张经营。他们会与中国越来越多的有影响力的精英们一唱一和,共同呼吁“改革”。中国目前的优势可能会渐渐消退甚至最终丧失。
我的担心也许是杞人忧天。也许中国有许多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公共银行即银行国有的重要性以及私人银行的危险性。但中国政府对“专家们”的开放程度令我担忧,因为“专家”太容易被看作经济学家。
二、银行寡头对媒体的控制使人把金融危机归罪于政府
可悲甚至十分奇怪的是,经济学界对金融的运作方式很少关注。因为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银行的私有化是好的,这是公理,美国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对银行的私人控制,他们甚至没有理解(或至少没有向公众解释)银行对货币发行的垄断。这一垄断使银行家们能够将财富集聚到他们自己手里,并且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今天的世界性银行对世界事务有着巨大影响。
我所引述的作者们并不在经济部门任职。他们被引向这一论题是因为该问题本身极其重要,而经济学家们却忽视或者误解它。大多数职业经济学家对这类书很少关注,如果他们偶尔提及这类书,也只是以贬低的方式进行。这很容易导致政府对这些观念不屑一顾。但就我所知,这些被经济学家们所忽视的基本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国,银行对大众媒体和学校有极强的影响力,并对经济学的教授方式也有重大影响。这使得广大的、占人口大多数的群众一直忽视银行私有化所造成的损害。金融危机时期唤起了一些民众的愤怒,但银行家们会先运用他们的权力从公众危机中脱身,然后让公众来承受银行私有化所引起的后果。
银行寡头对媒体的控制使他们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许多粗心的读者被媒体以这样或那样的误导说服,将金融危机归罪于政府,甚至归罪于政府对银行的管制,而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