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会继续学习新加坡吗?

郑永年:中国会继续学习新加坡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功背后有很多因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人们因此把中国称为“学习型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也就是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过程。新加坡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特别角色,起到了其他国家所起不到的作用。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是否会继续学习新加坡呢?这是很多人最近关切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看新加坡经验和中国的相关性。中国学习新加坡或者其他国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中国各方面现代化的需要。只要新加坡经验和中国具有相关性,中国仍然会继续学;只要新加坡经验比其他国家的经验和中国更相关,中国仍然会选择新加坡作为学习对象。

首先,在全球化时代,除了少数几个处于封闭状态的落后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能够避免受外在经验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仅是货物和贸易,更是各种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说,存在着一个全球范围的“思想市场”。思想流通到哪里,那里就会受到影响。对很多国家来说,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也就是一个主权国家主动向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学习。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其次,在众多的国家中,为什么中国选择了新加坡?简单地说,中国学习新加坡并非必然,而是自邓小平以来中国几代领导层的选择。为什么?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尽管新加坡也是当时中国学习的对象,但其重要性并不突出。当时东欧的匈牙利和东亚的日本也是中国的重点学习对象。匈牙利是东欧共产主义中比较早就进行改革的国家,同样作为共产主义国家的中国,参照匈牙利经验是很自然的事情。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从近代开始始终是中国学习的对象。邓小平复出不久就访问了日本。因此,学习日本不难理解。1978年邓小平也访问了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成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学习新加坡也不难理解。应当指出的是,1980年代初,已经退下来的新加坡前副总理吴庆瑞先生,被邀担任中国政府沿海开发区和旅游业的顾问多年。不过,在整个1980年代,新加坡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得到高度的重视,更多的是一个参照对象。

中国的新加坡热发生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认为新加坡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社会秩序好,因此首次公开高调地提出中国要学习新加坡。邓小平号召学习新加坡立即导致了大量的中国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取经。此后发展出来的各种项目,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市长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学院的“干部班”等等都是其产物。为什么邓小平选择新加坡而不是其他国家和地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