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肇事女孩:家人感觉有点拔高我
新京报:你们的事情被曝光后,你的生活有何变化?
石芳丽:入职新工作,媒体来采访,收到两笔慰问金,老家的县长还亲自来慰问我了,特别意外。
新京报:为什么意外?
石芳丽: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跟县长见面,更没想到他会专程为我从广西飞到河北。
新京报:你知道自己有多受关注吗?
石芳丽:外地我不知道有多火,但在我老家特别火。高三上学期,我曾和4个同学一起去爬过我们当地的大名山,当时拍了一些照片,我同学告诉我,我的事情被报道后,他们再去爬山时发现,我跟他们一起拍的照片被用到了山上做宣传。
新京报:你同学怎么评价?
石芳丽:他们都觉得很无语,我也觉得很无语。
新京报:听说电视台还去你家采访了?
石芳丽:是的。
新京报:你家人在电视上怎么评价你?
石芳丽:都说好,(但)感觉有点拔高。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
石芳丽: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表现怎么可能都是好的呢?不过想到可以传递正能量,也许能改变社会风气,我也会比较坦然和自豪。
受伤老人:她承担责任也是普通事。
新京报:这次事件曝光后,您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韩大爷:很多媒体来采访,你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京报:有什么感受吗?
韩大爷:一方面觉得传播正能量是好事,另一方面又感觉这种关注有点反常。
新京报:为什么反常?
韩大爷:突发的交通事故,事故双方存在一个相互理解的行为,应该是特别正常的事情,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
新京报:听说上林县县长来慰问了您和小石?
韩大爷:是的,他说要号召全县学习我和小石的精神。
新京报:您觉得他这个想法怎么样?
韩大爷:这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弘扬是可以的,但不应该拔高。
新京报:怎么解释?
韩大爷:对于我来说,当初只是基于小石的家庭情况和她肇事后没有逃逸的表现,才决定谅解她的。如果是一个态度蛮横的人,我依然会要求法庭见。对于这个小姑娘来说,她首先是肇事者,承担责任也是很普通的事情,获得了我的谅解是我们之间的机缘,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拔高这件事情。
县长带队千里慰问“没跑女”究竟为哪般?
打工女孩不慎撞倒老人,没有跑,这本不是新闻,之所以成为“特大新闻”,是因为时下有撞倒人“一跑了之”,或撞倒人死不承认,说是“学雷锋做好事反被诬”的黑白颠倒……在道德滑波,社会冷漠,见义不为等诚信缺失的当下,打工女孩这种撞倒老人事故本应不跑的本分被当成“标杆”,这种本分和诚实精神的确显得弥足珍贵。进行宣传学习也是必要的。
上林县发起在干部、学校、社会中对这种精神的宣传学习,但是上林县发起的对“没跑女”的精神学习宣传至今没有提到究竟是什么精神,报道“语焉不详”,我的理解,不外是宣传正能量,家乡出了个“没跑女”,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通过典型宣传正能量的“辐射效应”,激发“名人效应”可以起着宣传家乡,提高知名度的目的。其良苦用心显而易见。
“没跑女”不过就是“皇帝新衣”中的“那孩子”,县长带队千里条条去慰问“没跑女”,体现领导对“没跑女”的关心和重视,更是对“没跑女”诚实精神的弘扬。但是县长带队千里慰问“没跑女”,总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没跑女”既不是雷锋,也不是见义勇为,不过是撞倒老人“没跑”的本分,结果却成了“英雄”式的人物,这总让人有点牵强附会,就连肇事女孩也不理解:“家人感觉有点拔高我”。
撞倒人不跑,这是本分,就像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一样,跑就是逃逸,就构成逃逸罪。“没跑女”撞倒人不跑这是常识和应该的做的,被当成“英雄”式的人物来宣传学习,使精神贬值,含金量不高,“没跑女”的正常举动,不过是个良心活,大肆宣扬,反而显得“拔高”的不正常了。县长带队千里慰问“没跑女”这是搭上“没跑女”的“便车”,制造“名人效应”和“轰动效应”,这与一些地方“争名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荣誉绑架。上林县如果是真心实意来号召人们学习“没跑女”的精神,不妨来点诚实,先把“没跑女”的精神实质弄清楚,然后进行总结和梳理,宣传一种诚实守信精神,遵守社会公德美德的意识,何必“借着清明打柳枝”,“千里迢迢的稀里糊涂”让人看不懂究竟要号召人们学习什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