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都去哪儿了(2)

钱都去哪儿了(2)

公共财权私人化。我国财政体制存在三个层次的分权,一是中央对地方的分权,二是地方对部门的分权,三是部门对个人的分权,结果在官本位突出的环境下,部门领导特权膨胀,单位财政公共资金就为部门领导控制。要解决钱去哪儿了的问题,实际上就要求各级政府真正进行自我革命。不解决公共财权的部门化和私人化问题,公共支出的管理就很难有突破。

公共预算软约束。财政预算本身就应当要有比较强的约束力,但是目前预算依据不足,预算方式跟不上形势,预算的民主化和公开化都不高,加之预算过于笼统粗疏,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这种情况下财权就会为个人随心所欲支配。

问责机制形式化。一是现有财政体制总体来说不存在严格的问责机制。二是缺乏循环问责机制,我国形式上有审计人大纪检机构进行代理式问责,但是来自于授者权的问责不足。三是利益相关者缺乏直接的问责权限,广大民众,甚至部门单位的一般公务人员由于种种制度障碍,被一道道无知之幕排除在正常的问责之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站在国家治理与财政治理关系的高度上看,构建现代财政制度需要从两大方面来抓:一是从税收与产权及个人权利的相互影响,通过对私权的保护、调节和对公权的监督、制约,构建有利于权利保障和权力约束的财政收入获取机制;二是通过事权的明晰和财权的控制,对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进行约束、限定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就是财政改革中对财权加以控制的重要部分。

要让政府有形之手更有形,让财政支出干干净净、更加透明、更加高效,可以从几个方面对财政支出制度加以改进。

实行财政预算的正面清单制度。根据单位的事权,对各单位的部门预算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各单位允许开支哪些项目进行明确规定,项目要足够细化,除规定的项目外严禁开支。开支标准按实际需求的平均水平相符,能够明确规定的要尽量明确,真正实现单位收支分离脱钩,统一支出标准,实现部门支出的偏平化和均等化,消除部门支出差距。同时要解决部门预算与决算脱节的问题,提高预算的准确性,预算调整要严加控制,决算与预算不一致的地方要重点说明。实际预决算公开制度,晒出全面的收支明细,让财政支出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完善公共支出交易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和重要项目招投标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购买支出要有明确的市场参考价作为支出的备查清单。资产性支出要有实物可查,服务性项目要有详细的服务清单,清查假合同假招标。对公共支出各环节不相容岗位进行完全分离,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程序。

改进和加强人大、审计和纪检监督制度。真正授予相关机构的监督权力,并对监督失职进行问责。审计部门对各预算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年度审计,重点进行合规性审查。人大和纪检机构要充实懂财务的业务人员,对财政预决算和各类支出进行常规性审查监督,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同时要重典治理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惩治违法违规人员,以反腐成效取信于民。

对财政支出制度进行系统性技术改进。尽快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公共财政会计核算指南,对各种类别的支出核算进行示范性列举,指导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真实。加快“三公”支出改革,尽快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制定公共招待的详细规定,支出控制从“三公”向全部支出项目扩展,真正做到财政管理精细化全面化。对会计独立核算不具备条件和不健全的单位,财政部门仍有必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打破财权部门化单位化的惯性思维。

强化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将单位档案管理特别是财务档案管理达标作为强制性要求。保证财务档案安全完整,为外部监督提供可查询可追溯的记录资料,确保监督有据可查,消除违法违规者的侥幸心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