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三严”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之外廉洁自律;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党和人民的授权,忠实履行领导职责,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之内廉洁奉公。
以笔者的理解,“三实”的核心就是要用“实干”的精神来做事。正所谓“工作靠抓,事业靠干。”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虚干,为党和人民干而不是为自己干,这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让人民满意的试金石。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实干,是态度问题、思想问题、事业心问题;能不能实干,是能力问题、水平问题、方式方法问题。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领导干部,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跑出来的。跑出来的领导干部,群众信不过,工作拿不起,将来走不远;干出来的领导干部,人民信得过,自己立得起,一路走得稳。
因此,“三实”就是要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大,脚踏实地地干,雷厉风行地干,掷地有声地干,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不做夸夸其谈、光说不干、哗众取宠,一遇到矛盾和问题就束手无策的“空想家”、“战略家”、“理论家”、“指挥家”,做善于破解难题、打开局面、能办实事、不事张扬的思想家、实干家。
如此说来,“三严三实”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好的座右铭,必须作为一种智慧来珍视,作为一种修养来展示,作为一种品格来提升,作为一种官德来修炼,作为一种精神来弘扬。唯其如此,才能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让人民高兴;以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
为政莫忘“三严三实”
作风建设是一项持久战,有他律,更要有自律;有制度导向,更要有价值指向。在过去两年中,中央在“他律”和“制度导向”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从点滴做起、由细节着手,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四风”的禁令,在常态工作中树立起规范;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公车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将制度的笼子编织得更紧密,这些都使作风建设有了规则做载体,有了制度为依托,不但起到了端正党风的作用,也获得了淳化民风的效果。
作风建设的要求,不仅要落实为制度,更要升华为价值。成为准则,只意味着人人遵循;成为价值观,才意味着人人信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正是从价值层面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谋事”“创业”“做人”囊括了今天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修身”“用权”“律己”里面有对古今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
古人论为官,推崇“清、慎、勤”,常言“公生明、廉生威”。公与廉,是严于律己、严以修身的效果;慎与勤,则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展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的故事曾被口口相传,“老实人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则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些经验和传统,都为今人留下了镜鉴。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提出“严”与“实”更有着时代性和针对性。“严”是慎独慎微的自律,是勤于自省的审慎,是严守纪律的敬畏,是坚持党性的觉悟;“实”是脚踏实地的干劲,敦本务实的精神,当官不避事的态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领导干部有“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态度,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创造改革实绩;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警惕,才能经得起各种各样的冲击和诱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为官莫忘“严”与“实”。只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的规则为内在的价值,真正将改进作风落到实处,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