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 (2)

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 (2)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认识

《瞭望》:近代以来,在列强的侵略、威逼之下,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文化落后了。在极左时期,传统文化又被列入“四旧”之列。你如何评价这样的历史过程?

谢辰生: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不少人失去了文化的自信,甚至认为传统文化都可以不要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左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把传统文化列入“破四旧”之列,这就是形而上学,是很大的悲剧。出现这些问题,还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客观认识,缺乏细致、深入、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我们既有优秀的遗产,也有腐朽的遗产。所谓腐朽的遗产就是千百年来的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等等的意识形态,包括家长制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古代是强大的,只是近代才落后了。我们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又岂止是这些?有一种球磨铸铁,是一种高强度的铸铁工艺,这个工艺是1947年一个叫莫洛的英国人的发明,我们在1950年代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是,后来我们在河南发现的东汉时期冶铁遗址的若干标本,就是“莫洛铁”。研究发现,它们虽然相差了近两千年,铸铁工艺不一样,可是达到的效果却是一样的!

我们有一种失蜡法,用蜡做模子,在云南铸佛像都用这样的方法,现在民间还保留着。上世纪40年代,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在云南学会了失蜡法的一部分,就把技术带回美国去,加上现代化的技术,送到英国就造成了喷气式飞机的一些部件,这说明传统工艺所起的重大作用。后来,我们在随县发现了战国的曾侯乙墓,墓中的铜器铸造精美,花纹之精细,镂空之高超,引起了铸造学界的注意。铸造学会荣科会长马上在武汉召开会议,研究我国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铸造工艺,得出结论:铸造这些铜器用的是失蜡法。荣科同志很注意这种方法,他是航天部的顾问,是搞科技的,留学英国的学生。他对我说,我们国家开放以后,到英国去买制造喷气式飞机叶片的技术,要花百万英镑,人家还不给你最核心的技术,这实在坑人。从这一点他得到了启发,要研究和运用我们古代的传统技术,为现代科技服务。

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古建筑的全部价值:造型与技术上,还有许多奥秘没有解开;古建筑里到底蕴含着多少历史信息,还是个未知数。举个例子,北京故宫,大家都知道它了不起。但我们对它是不是研究透了呢?不一定。2012年7月,北京那场大雨,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可是,故宫在雨停的当天就没有积水了,说明它的排水系统太科学、太漂亮了。这难道不是对故宫的一种新认识?

古建筑有很多绝妙之处不是用眼睛看得出来的,得好好地、深入地去研究,咱们老祖宗在跟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了不起的经验,古建筑是这些经验的载体。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古建筑的方方面面,学习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从根本上解决千城一面、贪大求洋的问题。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因为我们祖先大量的智慧都凝聚在这些文物上面,这些文物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一旦被毁就不可追回了。所以,破坏文物的行径特别可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瞭望》:你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

谢辰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那么多有利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这些因素吸纳进来,就更加丰富了,就有中国特色了,而且,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许多内容,而这些都是客观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反映了科学的东西,而科学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这难道不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可发掘的东西太多了。中央提出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而我们的文化,就有崇尚节俭的传统啊。几千年来,凡是奢靡的王朝,马上垮台;凡是勤俭的,都得以长存。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一条线,就是“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贯穿了整个历史。现在,抓“四风”,抓到根了,抓的也是传统,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奢靡不是我们的传统。这一条,是很清楚的。最近,傅熹年院士写了一本书,我看了,觉得很好。他说得很清楚,我国的古建筑本身是受意识形态制约的,而意识形态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勤俭节约。违反了这个,秦二世而亡。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两千多年前,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有道理的啊,也是被历史证实的啊,我们为什么不能继承呢?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说不要礼义廉耻了?我们有这些现成的东西,拿出来又好说,又容易记,又通俗,又近乎人情,多好!这个东西就是中国特色。当然,说忠孝,并不是说你还要忠于过去的封建王朝,时代不同了,忠的内容也不同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你忠于党、忠于人民,难道不应该吗?冯友兰先生曾提出对中国的哲学遗产要抽象地继承,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都是好东西啊,只是对象不一样了。

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瞭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谢辰生: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就拿文物保护来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老百姓是爱文物、保护文物的,碰见文物就上交政府,而且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农民挖出文物来了,就上交了,那些东西都是不得了的。可是,后来,拜金主义盛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现象:要致富挖古墓,一夜成为万元户。我想,这些问题都和“四风”问题有着深刻的联系,因为官风正则民风淳,反而言之,官风不正则民风难淳。

我们必须把权力搁在制度的笼子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出现的许多突出问题,都是以权代法造成的。执法不严,违法难究,为什么?出了问题不是不究,我们都想究,可是究不了啊,因为权大于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法律体系,可是,一些地方仍然违反文物保护法,肆意破坏文物。国家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提出整体保护的原则,可是,这部条例2008年颁布以来,仍不能彻底制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大拆大建,有的城市,天天拆,到现在还在拆!最近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766722处,其中约4.4万处已经消失。怎么消失的?其中有很多不就是被拆了么?

问题的关键就是权大于法,这个权,是权财结合的权,如果没有利益的相关,主事者也没这么大的劲头,所以,根本的问题还是不能让拜金主义腐蚀全社会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三十年,破坏文物是由于认识问题,可在今天,则是利益问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为一名老文物工作者,我认为,这句话绝不是说市场决定一切。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规律,很多问题,特别是保护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问题,是市场决定不了的,所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法行政,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权大于法、以权代法的行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