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公平正义有新的诉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此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细数改革面临的硬骨头,多数都与人们的“公平焦虑”有关。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屡屡拨动人们心弦;收入差距、身份歧视动辄引发关注,折射出人们满心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司法案件频频成为舆论热点,反映着人们热切期盼司法公正。
联系社会现实,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公正”理念?
贾可卿毫不犹豫地答道:“当前的许多问题都亟须按照公正原则进行改革。”
以公正的理念观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问题,贾可卿提出:农民工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城市,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他们在子女升学、就业、买房置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和待遇。这其中虽然有着有序城市化的考虑,但显然不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要求。
以公正的理念审视经济适用房的现实,贾可卿认为,本是国家以微利形式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但在现实中,一些人既掌握分配权又有优先选择权,一些富人通过权钱交易手段也取得了购房资格,而那些真正的低收入人群却很难买到。这显然与保障中低收入人群需要的社会公正原则相抵触。
公平正义对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层的要求,也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在辛鸣看来,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人们在一个社会中共同生活,社会对每一个成员都是公平的,大家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心情舒畅,这显示出公正是一种能够让社会凝聚起来的力量。
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真正地实现公平正义?
依据目前的现实,辛鸣表述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要有能保证最大多数人权利、权益、尊严的制度安排,即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二是在最大多数人中间又能保证社会中最弱势群体的底线生存、底线权益和底线尊严。
提到有人议论辛鸣,说他总把目光放在弱势人群身上,这位学者的回应是:“谁都不愿意做弱势人群,做弱势人群不是弱势人群本身的错,而是我们给弱势群体提供它赖以发展、赖以成功的制度框架和环境不够。”
“同情弱势人群是一个社会的良心。”在辛鸣看来,“中央对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正义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确确实实体现出中央改变不公平正义现象的坚定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辛鸣强调:“公平正义的保障就是法制,公平正义的理念要靠符合公平正义的制度、法律来保障,而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法律又依赖于司法公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司法公正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底线。”
贾可卿则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实现生存、发展、和谐,其成员必须达成关于公正的基本共识。对于构建何种社会公正理念,不妨从三个心理层面进行考虑:首先,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能保证基本地位恒定化;其次,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使获得合法利益的可能性最大化;第三,在遇到不幸时,人们可以得到保障与救助。
“这三种心理倾向分别对应着三种公正原则:基本状况恒定化对应着平等原则;有利状况最大化对应着贡献原则;不利状况最小化对应着需要原则。”贾可卿说。
“当前,一些社会公正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贾可卿说,“中央将公正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表明了全社会正朝这个正确方向努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