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用“中国话语”讲透“中国故事”(2)

北京:如何用“中国话语”讲透“中国故事”(2)

——关于思想理论建设重点的新思考

摘要:目前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体制中有些规则、指标和程序本身,实际上是在要求或引导人们脱离科学讲效益,脱离问题讲套话,脱离内容讲形式,脱离质量讲数量,脱离法治讲人治。

比如,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方方面面的具体理论和逻辑基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是怎样的?它在政治和政策上的体现,在实践中效果的检验和反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什么?等等,都是要结合实践切切实实做出回答的。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缺少深入、准确、全面的研究、思考和表达提炼,对有些基本观念的把握就会模糊和动摇。比如最近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不能只发展市场经济,不发展社会主义》。从它的题目和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彼此外在、分别衡量的东西来谈论的。其逻辑前提中含有这样的判断:搞市场经济就注定与社会主义无关,搞社会主义就是要给市场经济外加上一套什么先定的东西,二者之间客观上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生成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成了一种完全凭主观意志来进行的冒险游戏,没有科学的逻辑保证了。然而事实上,所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互不相容”、“市场经济只能姓‘资’不能姓‘社’”等说法,只是一种历史上的成见,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

而我国的改革,恰恰是要破除这种成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体性来思考:探索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样式,构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努力通过实践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看到,这是一个历史上尚无先例的历史进程,其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有深层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创新来支撑和表达。所以我们的理论研究要重在建设,而不是简单地用旧的现成观念和方法去度量新的问题,否则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路径。而目前很多思想理论方面的争论,都是围绕这种观念冲突发生的。事实表明,在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

再如,究竟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二者本质上是一种同时态的并列、对立和排斥关系,还是一种历时态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这是我们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一个总体的视角和出发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曾告诉我们,二者之间总体上是一种历时态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当然这只是一般历史性的判断。从实际上看,我国是在世界整体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背景下,经过自己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始创建社会主义的。正因为如此,现实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就具有了双重的特点和使命:一方面,我们要担当起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有的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就是说,我国虽然担负了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许多代价,却未曾享有资本主义发展的真正成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