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如何“转”起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 (2)

土地如何“转”起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 (2)

耕地“非粮化”倾向如何引导?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的面积越来越多,一些地方流转后的土地存在“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对此我们应如何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不能‘非农化’。”张红宇强调。

“在我国,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大事。”张红宇指出,从我们的调查看,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非粮化”倾向明显,有的甚至用来搞休闲度假村和房地产开发等。这势必危及18亿亩的耕地红线,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他表示,未来,抑制“非粮化”就要解决好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发展,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中坚作用。制止“非农化”就要落实好法律的规定,坚持用途管制,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撂荒耕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搞旅游度假村、房地产等“非农”建设,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查处,坚守红线、保住底线。

工商资本下乡热如何看?

近年来,工商资本下乡越来越热,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

“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中央支农政策力度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业领域逐步成为投资热点。”张红宇指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既要看到其在筹集资本、技术示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又要看到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存在用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挤占农民就业空间等诸多隐患。

据统计,目前工商企业流转农村土地面积增长迅速,2012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了34%,2013年比上年又增长了40%。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带领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张红宇表示,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既要鼓励引导,又要加强监管。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支持通过订单农业、示范基地等方式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行为的监管,防止浪费农地资源、损害农民土地权益。(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