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门诊成“吸金”大户 公立医院姓“公”姓“私”?(3)

特需门诊成“吸金”大户 公立医院姓“公”姓“私”?(3)

 特需医疗争议背后凸显医改难题

“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公立医院涉足特需医疗也可以理解,不能完全否定,但是逐步取消和交给市场是一个趋势。”虽然一半的执业生涯是在公立医院从事特需医疗服务,但是许朔一直认为,当前老百姓看病难还是长期存在,特需医疗也的确占用了大量的公立医院的资源,从公立医院的性质来说,确实存在问题。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特需服务大都是由私立医院运作的,收费完全放开,由市场调节。比如,美国占30%的非营利性医院由各类慈善机构和政府出资兴办,所有的特需医疗服务都由营利性医院提供;日本的私立医院既有普通病房也有特需病房,2/3的公立医院不设特需医疗服务;法国在公立医院中也设有私人病房,但数量极少。

在许朔看来,特需医疗如果长期不从公立医院剥离,导致的将是一个双输的局面。一方面,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公立医院做特需医疗,必然有质疑;另一方面,如果民营医院永远难以承担起高端医疗的责任,就永远无法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高端医疗很难健康发展,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也无从谈起,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我的意见是未来三五年时间,公立医院应该把特需逐渐剥离出来。”对于特需医疗的未来,许朔有这样的设想。但是,他认为还是要保留一些综合抢救能力强的部门,应付突发事件。因为从实际来说,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城市,能够符合特需医疗标准大病抢救方面的民营医院也确实不多,专科性质的比较多。因此,特需医疗的改革不是一刀切,一定要实事求是。从整体上压缩应该是趋势,对于一些盲目扩张的,要逐渐退出特需医疗的市场。

然而,现实中,对民营医院发展现状的担忧,成为影响特需医疗是否能够从公立医院全身而退的重要因素。

“现在对民营医院的优惠政策还仅限于头三年免税,实际上,民营医院头三年甚至五年都是在亏本,就是一个综合门诊部,三年五年都根本发展不起来,让他们与不交税的公立医院在特需医疗领域一起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许朔认为,医疗是一个品牌,要慢慢培育。

他认为,国家既然希望民营医院发展,就应该以一个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态度,给他们能够建立起自身品牌和市场培育、技术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民营医院需要的是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包括税收政策问题、医保政策问题、民营医院购买设备和场地、商业保险发展问题等。

“特需医疗在公立医院面对的质疑和问题,只是医疗改革中很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也不是仅仅靠发展民营医院能够解决的。” 许朔看来,大量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医生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中,没有他们民营医院也只是房子和器材,而要让医生资源走出来,又要靠多点执业政策,这又涉及到公立医院的改革,包括医院产权、机制、人员、考核等问题的大变革,这些才是改革面临的硬骨头,牵扯到的利益也很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