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历史因素

乌克兰危机的历史因素

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事出有因”,这一危机的原因既与外部力量的干预有关,也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密切相关。而这一隔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结盟

早在4万多年前,在今天被称作乌克兰的这片土地上就有人居住。据说马就是在那里被驯化的。“乌克兰”一词的含义是“边界地区”。

公元9世纪下半叶,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在以第聂伯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崛起,并迅速成为欧洲地区地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在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的条件下,要把如此辽阔的土地长期保持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是极为艰难的。因此,进入12世纪后,基辅罗斯出现了封建王公割据的局面,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罗斯公国分别形成了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及白俄罗斯族。

12世纪期间基辅罗斯的内乱使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欧洲大国走上了衰落之路,而13世纪30年代蒙古鞑靼人的武力入侵则进一步加速了它的灭亡。蒙古人击败基辅罗斯后,建立了金帐汗国。但在14世纪初立陶宛成为东欧大国后,金帐汗国统治下的一些王公开始投靠立陶宛大公国,最终使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被纳入立陶宛的统治之下。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为一个国家后,波兰人成了乌克兰的统治者。波兰人不仅限制那里的乌克兰人的经济活动,而且还推广天主教。当时的规定是,波兰贵族必须信仰天主教,因此,一些乌克兰贵族只好改变宗教信仰,甚至改换姓氏和教名,而农民则依然信仰东正教。这是今天乌克兰西部地区居民信仰天主教、东部地区居民信仰东正教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日后不断发展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根源之一。

波兰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终于促使第聂伯河流域中部地区的哥萨克人在1591年揭竿而起。经过多次起义的洗礼,哥萨克人的力量不断壮大。1648年春,哥萨克人在赫麦尔尼茨基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起义。

为对付气势汹汹的波兰,赫麦尔尼茨基曾试图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但未成功。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乌克兰被迫向强邻俄罗斯求助。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佩列亚斯拉夫达成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俄罗斯可在乌克兰与波兰的边境地区驻军,以保障乌克兰的安全;与此同时,乌克兰可享有较高的自治权,也可保留贵族的权力和财产。

尽管国际史学界对《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的真实内容及其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但1654年常被视为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实现民族联合的起点,也是乌俄关系的转折点,并对此后两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4年,苏共中央发表的《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三百周年提纲》称,乌克兰人民曾长期渴望与俄罗斯重新合并,因此,如果没有合并,乌克兰民族就不可能得到拯救。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654年的结盟是乌俄的双赢,因为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并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加强了与欧洲的联系,乌克兰则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融不断深化。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能美化沙皇有意吞并乌克兰的野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