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历史因素 (2)

乌克兰危机的历史因素 (2)

“小俄罗斯人”的“俄罗斯化”

赫麦尔尼茨基去世后不久,乌克兰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权力之争和内讧为俄罗斯干预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为抵御俄罗斯的影响力,乌克兰在1658年与波兰签订了《加利奇协定》。根据该协定,乌克兰与波兰和立陶宛组成一个具有联邦性质的国家。毫无疑问,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见异思迁极为不满。1659年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获大胜。1660年,波兰与俄罗斯为争夺乌克兰而开战。1667年,两国达成停战协定。根据该协定,乌克兰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第聂伯河以东的地区,波兰得到了第聂伯河以西的地区,这也为日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的隔阂埋下了伏笔。

但沙皇俄国“蚕食”乌克兰的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加快。至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终于成功地用各种手段控制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盘,并逐步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地位。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具有一种天生不喜欢乌克兰人的情感。因此,俄罗斯必须加大对乌克兰实施“俄罗斯化”的力度,使乌克兰人尽快放弃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从“小俄罗斯人”变为真正的俄罗斯人。

当然,乌克兰人并没有听之任之。1805年,乌克兰的一些贵族创办了哈尔科夫大学,该大学为培养乌克兰知识分子、开展文化教育和传播乌克兰文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乌克兰的知识分子还撰写了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培养和传播乌克兰的民族意识。

自19世纪中叶开始,在乌克兰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乌克兰出现了以反对民族压迫、废除农奴制和争取乌克兰独立为宗旨的民族运动,该运动在推动文化启蒙和强化民族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乌克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随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乌克兰的民族运动,增强了他们反对民族压迫的决心和意志。

1917年爆发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此后,乌克兰出现了三种政治力量并存的局面。3月,来自乌克兰各地的一百多位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各界人士成立了“中央拉达”(代表大会)。6月23日,“中央拉达”发表了告乌克兰境内外乌克兰人民书,称乌克兰将成为“自由的乌克兰”,在不与俄罗斯决裂的条件下“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但乌克兰“中央拉达”却谴责这一起义,并先下手为强,在11月20日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列宁希望用政治手段改造乌克兰“中央拉达”,并在乌克兰建立一个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权。1917年12月5日,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绝对赞成乌克兰人民有完全的和无限制的自由……我们对乌克兰人说,你们乌克兰人可以按照你们的愿望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只有各国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联盟才会消灭民族迫害和民族纠纷的一切根源。”

1917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哈尔科夫举行。会议宣布在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其成员包括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1932年至1933年期间爆发的“大饥荒”在不少乌克兰人心中留下了可怕的阴影。此外,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乌克兰民族的特性。

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约90%的选民赞成乌克兰脱离苏联完全独立。

独立后,乌克兰致力于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在世界格局中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20多年来,乌克兰不仅成功地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而且还对其所继承的原苏联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但是,与沉重的历史遗产息息相关的东西部地区隔阂始终是乌克兰政治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