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家庭教育细致入微

央视家风系列节目里呈现的内容,没有形式主义,没有教条主义,讲的是知心话,很贴近人心。这个话题大家都会关注,因为谁都有家庭,也都愿意参与议论。

家庭教育,光有家教还不行,还需要有学校和社会环境,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果。

我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直接。我说,你们和什么人交往都要交朋友,但要是不孝敬父母的人,就不要和他交往,这一点我严格规定。所以孩子们也对我说,奶奶,我们学校里谁又让他奶奶背着他的书包、拿着他的水壶。我说这样做不对。你要对你的同学说,你看我自己背书包,我自己拿水壶。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爷爷、奶奶以及所有长辈。所以说,家教传承是很细致,很具体的。对孩子的教育,就像雕刻一样,需要不断地精雕细琢,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面,马上就是“小皇上”待遇了。我们的老人在家庭里不在第一位,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孙子是第一的。这不正常。我教育孙子辈,吃饭要让奶奶先拿筷子。在很多家庭里,老人还没上桌,小孩子就在碗碟里“翻江倒海”了,一看就是没素质没教养。这样的话,我对孙子们讲了一次,孩子们就听进去了,他们坐在饭桌前还会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说奶奶没来不许动。孩子在家里能养成这种习惯,在社会上,他自然也就会有一颗谦让的心。(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 贺晓明)

越是亲近的人,越要严要求

我们周家的家风、家训,我作了个总结,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纪守法,认真办事”。

关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总理的教育来讲,他总是起带头作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村需要劳动力,就从城市里征兵。在一次会议上总理说可以推荐两个人到部队去,一个是我哥哥周秉均,另一个是警卫员的儿子。所以我哥哥在1960年去当兵了。

1965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去看望总理。我说高中毕业后准备和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去山西插队落户。总理显然很满意,他说:“对嘛,我们周家还没有一个农民。我支持你去农村插队落户。”不过总理还是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你敢向我保证吗?”我说:“当然敢,我保证毕业以后去农村。”

我满怀信心地开始进行去农村插队的准备,却不料随后的一次全市征兵任务把我的计划打乱了。那时,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论是什么志向都得先参加体检,我从小在八一学校练出来的好身板一下子就被西城区武装部相中了。我去向总理告别。总理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秉华,原来你说要去插队当农民,我很支持你,现在又要去入伍。这是怎么回事?”我把情况告诉了总理,总理听后想了一下说:“我知道了。既然组织有这么个要求,你还是要服从组织分配。”但他接着又说:“你想当农民,将来从部队复员以后还可以去农村,实现你的理想。”

总理就是这样,越是亲近的人,他对他们的要求越严格,绝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的侄子 周秉华)

留住记忆是最好的家风

吉林的满族“说部”,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传承记忆的习惯。一个国家、民族和家庭的重要展现方式是国风、族风、民风,能留住记忆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家风家教的学习和推广,应该重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我认为每个家庭应该把自己最生动的部分展示出来。总结家风和家教,其实就是在总结中华民族的精神能力和精神力量。

在传承家风家教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不是把一般性的传统和家风展示出来,要挖掘其生动性,因为每种家风家教都有自己生动的内容和过程。

第二,要通过这样的研讨进一步建立家教和家风的文化学的体系。其实家风家教的讨论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我们过去报了很多文化遗产,但是恰恰就没有家风家教。家风家教首先就是一种文化遗产,我觉得应该建立家风家教文化遗产学科。

第三,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充分注重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家教传承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每个家庭对后代进行教育都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重要的遗产。家教要注重对“说”的文化遗产的挖掘,如何说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遗产,要充分挖掘“说”的艺术、传承的艺术。在家风家教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充分注重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政策来传承这个传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曹保明)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