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重在培育公民德性
家庭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人格培养方面更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对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
家风家教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公民德性的培育上。爱国,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伦理所讲的“忠”。中国自古以来不仅有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传统,更有忠孝传家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传统美德。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友善就是我们古代所讲的仁德,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些都可以通过家风家教的传承培育我们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情感。
一个人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的影响,有了好品质,就具有了较高的文明素质,自然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乐善合群,以自由、平等、公平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才会自觉遵守社会的法治和正义秩序。按儒家的孝道理论讲,在家能够孝亲悌长,在社会上好犯上作乱者必然鲜矣,这自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修德不仅能使人乐善合群,更能兴国,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孝亲,就能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博施济众,以天下为己任。家风家教确实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教的主体是家长,传承的规律是父传子继。家教不仅是以言教训,而且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先要率先垂范,增强德育的自觉性。要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国家教育、社会教育、单位教育的关系,从而以长效机制推动家风建设,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灵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肖群忠)
让城市孕育好家风
家庭是城市的细胞,是传承城市社会风尚的基本载体。只有让一座城市的良好风气与千家万户的共同价值追求相互融合,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让城市孕育好的家风,可从五方面着手。
第一,文化底蕴传承好家风。“崇文尚教、勤劳守信、温文友善”是苏州文化的核心,也是苏州传统家风的基本内容。积极利用文化底蕴是大力促进现代苏州良好家风形成的重要渠道。苏州连续举办了8届全民阅读节,每年开展100多项“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第二,家庭教育铸就好家风。苏州紧紧围绕夫妻、亲子、代际、邻里等关系开展好夫妻、孝儿女、好婆媳、好邻里、好母亲系列寻访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榜样的“典型效应”发展成为了“群体效应”“社会效应”,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社会基础。
第三,城乡文明塑造好家风。苏州多年来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在城区广泛开展“邻里守望”主题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六大行动,全面提升了城乡居民文明素养,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环境基础。
第四,道德风尚引领好家风。2011年至今,“道德评谈”已经巡演了2500多场,建立1000多个“道德讲堂”,构筑了良好家风形成的思想基础。
第五,“苏州精神”弘扬好家风。2012年推出“家在苏州”品牌活动,通过“家”这个核心,凝聚全体苏州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与责任感。(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蔡丽新)
家风家教影响人的本质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爸爸对我的教导是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妈妈对我的教导就是一个字“忍”,长大以后才理解这个字后面蕴涵了包容、宽容、礼让他人、自律等含义。
现在的年轻人对家风家教的追求和价值体现,我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爱和感恩;第二,独立和民主;第三,平等和自由。我们理解的爱体现为自爱和爱人,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父辈对我们的给予,感恩我们受到的挫折。
家风家训虽然属于道德和文化范畴,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也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向善,与法治的作用是不谋而合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训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能够承担起守护社会共有核心价值理念的责任,也为人们的道德与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
民法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比如说公序良俗原则,规定了民事行为必须遵守社会道德等等。对于我国现在物权法中的财产所有权原则,也是可以在家训家规中找到依据的,而刑法中的犯罪和刑罚,更是来自于古老的家法家规。优良的家风可以弥补法律功能上的空缺,以道德观念自我约束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弱犯罪动机。
法律规范人的外部行为,作用于人的大脑,影响人的理性,家风家教影响的是人的内心的良知和价值判断,是从根源上和本质上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影响。所以说,家风家教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李活力)
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大有可为
2012年6月17日“父亲节”那天,有一个叫“大萌子”的新浪网网友发了一条微博,晒出了她从1岁到30岁每年和父亲的合影。没过多久,这些合影就被广泛转发。我刚才查了手机,这条微博现已经转发70422次,评论19363条,点赞16360条。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第一,更多元。新媒体这个平台对传统主流媒体是一个有效补充,是一个增量平台或平台增量,新媒体的用户和传统媒体用户有重合,但也有很大差异。新媒体的年轻用户居多,现在新浪微博主要用户大部分年龄在35岁以下,这些用户可能看传统媒体少一点,看网络多一些。这些用户对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来讲肯定是一个增量。
第二,更互动。新媒体很容易参与,点一下“赞”,点一下“转发”,点一下“评论”,就参与进来了。不光是我们普通用户,我们的大明星,如姚晨、何炅等人,也在转发和评论。这样,影响力就会进一步增大。
第三,更草根。想一想,如果一个作者要把30张图片发在传统主流媒体上,肯定有难度,但发在新媒体上就很容易,因为新媒体没有体量的限制。用户参与很容易,更容易互动,因此传播力更强。
第四,更自然。30张图片,把父女间的爱心、温馨发散出来了,这个典型不是推出来的,也不是拔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网友自己选出来的,是我们的网友自己“赞”出来的,因而它更亲切、更可信、更感人、更温馨,同时也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这证明了,在主流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也能够发挥很大的正能量作用。(新浪网副总编辑 孟 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