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所指出的那样:领导干部做好“样子”,其同群众的关系就密切,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官架子”大,其同群众的关系就疏远,工作起来就会举步维艰。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只有切实纠正“四风”,放下“架子”亲民爱民,做出好“样子”率先垂范,才能巩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党执政的这个最牢固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群众工作方法千条万条,获得群众信任是首条。感情是密切党群、的助推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催化剂、润滑剂。感情源于内在意识,源于密切接触,以心交心才能心心相印,换位思考就会春风化雨。群众也好,领导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并不是群众的感情可以简单一点,群众的需求可以降低一点。增进群众感情,获得群众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基础工作,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的。基层领导在群众工作实践中,要常怀“三种意识”,坚持“三个遍访”。
忧患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就是增强服务发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越是深入群众,越是体察群众的疾苦,就越是推动人财物向困难群体倾斜,就会积极行富民利民之举。
公仆意识。增强公仆意识,就是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与之融为一体。常怀公仆情怀,就会恪守勤务员之责,就不会只想“锦上添花”的美事,而是主动深入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意见多的地方去,扎扎实实解决群众的难题。
节俭意识。增强节俭意识,就是要基层党委和政府给群众做个艰苦奋斗的“好样子”,把当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把机关的日子过紧再过紧,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铺张浪费的“政绩工程”。
根扎沃土方能接地气。走进群众是知民情、察民意、问民计的先决一步,因此下基层、访民众不能是“一阵风”式的活动,而是一种常态化的自觉行为。基层主要领导干部不宜任期太短和频繁调动,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对三个人群做到遍访,即“三个遍访”:即在任期间,首先必须在两个月内将辖区内的所有困难群众家庭访遍;在半年内将辖区内的所有党员家庭访遍;在两年或较短的时间内将辖区内的所有居民群众家庭访遍。“三个遍访”是对基层领导最起码的要求,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先决条件。试想不能遍访辖区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谈何为民着想、为民办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