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三个遍访”,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实效。干部下基层应提倡不打招呼、不要陪同,可随机深入到基层单位进民户、坐炕头、到田间、钻大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听真话、听实话、听家常话,真正了解基层的情况,掌握群众的真实意愿,这样的“遍访”调研才有价值。这就要做到“三个要”。
要下得去,融得进。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有一道“干群隔离墙”,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少数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不知道群众有什么诉求,既无法与群众打成一片,也不能同群众进行有效沟通。要结合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融入群众,尤其要推行重点工作“网格化”这一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要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多与人民群众接触,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事情、看问题、作决策,形成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
要听得进,说得服。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要先倾听后解释。有些群众的意见大,话说得不一定好听,甚至比较难听,但我们一定要听得进去,而且要从难听的话里,发现工作的不足,找到改进工作的启示。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记住,只有认真倾听了群众呼声,了解了群众意愿,集中了群众智慧,作出的决策和采取的措施,才符合群众工作的实际,工作才能得以顺利推进。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一些群众可能对我们的措施暂时不理解、不支持。面对这样的情况,干部不能仅仅成为录音机和传声筒,要提升说服教育群众的能力,要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群众工作方法,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利益调整,在党群干群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要贴得紧,调得好。当前农村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历史欠账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和无理诉求相互叠加,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互纠集。基层政府在这些利益和矛盾面前,单靠简单说服解释难以奏效,解决起来非常棘手,这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中要牢牢牵住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贴近实际协调解决好群众的利益,拿出管用的措施化解基层的矛盾纠纷。
无论是常怀“三种意识”,还是坚持“三个遍访”,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大批群众需要且满意的基层干部。实践充分证明: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因此要努力提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我们的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扎实过硬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本领。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巩固好,关键是坚持“于法周延,于是简便”的原则,形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善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之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群众工作,切实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日益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做基层群众信任满意的为民干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