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何去何从
无论是科技与市场的融合,还是基础研究的突破,都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密不可分,因为科技资源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政府定位是改革的突破口,目的在于更加高效科学地使用科技资源。
本刊了解到,2013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达到11800多亿元,按照“十二五”科技规划目标,到2015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将超过1.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但是,在彭国甫看来,政府未能将资源集中利用,都是不同部门、地区各自为政,由此造成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天女散花一样,满天星星,不见月亮。”他说。
譬如,粮食生产本来由农业部主导,该部设有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类的相关推广项目,但科技部又设立了粮丰项目,两个部门唱了同一台戏,都由中央财政买单。
据了解,目前中央财政用于民口的科技投入分散在30多个部门,一方面导致财政资金分散,另一方面造成科技人员重复申报项目。
彭国甫说:“一些科研投机分子拎着一把耙子,在这个部门搂完钱,然后把项目改头换面,又到另一部门搂,甚至导致权力寻租,学术失范。”
一个直接的后果是,有些科研人员长期经费不足,有些人严重浪费,彭国甫告诉记者,有些地区、部门,几百万的设备“长眠”在实验室中,有的甚至没有开过箱。
他进一步举例说,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建立的公共研发平台常常不姓公。“一旦进入某一个企业或学校,就成了这个单位所有,甚至就是这个单位的部门所有,更严重的就是这个部门、团队领导所有,对外不开放,包括学校内部学院之间往往都不能共享。这是对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
受访专家建议,政府应在科技创新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宏观上,政府应该定位于把握国家科技研究的战略方向,将着力点放在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和重点共性技术研究工作,为技术突破提供支撑,把钱用在刀刃上;从微观上,统筹协调整合金融、人才、政策等各方面资源,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科技创新的主体自主科研、自主选题、自主答题。
复兴科学精神
不知何时,科学精神成了一件“奢侈品”,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这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一度都成了问题。
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之类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讲人情、拉关系的不良风气也开始侵染学界,不少人不是思考如何在科研中有所突破,而是想法设法地拉项目,科研不是以探索未知世界为核心目标,而是紧紧围着政府转,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往往投主管领导之所好。科研功利主义思想日渐盛行,科研机构行政化色彩愈发浓厚,在一些人心中,科研不再是神圣的工作,而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结果是,踏实做研究的人不一定受待见,投机钻营者却往往名利双收。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科研人才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尽管论文发表量领先诸国,但是,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尽管科技投入连年增加,但是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我们当然可以把责任推给不科学的科技管理体制,在不少人看来,这也确实是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没错,科技体制中的层层壁垒确实阻碍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但是,体制因素绝不是问题的全部解释。也许,我们还应该审视一下自己。
至少,科学精神的迷失也是桎梏创新的重要因素,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吉永华所说,科技界要强调诚信,回归科学精神,塑造科研人员的“精、气、神”。
五四时期,我们喊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民主与科学成为指引中国的一面旗帜;时至今日,复兴科学精神仍是当务之急。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复兴科学精神,就是要让求知求索的激情充盈科学工作者的情怀,一如牛顿所言: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复兴科学精神,就是要让务实进取之风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做到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做到背对荣誉,面对科学。
复兴科学精神,还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灵,科学研究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和毅力,要时刻做好失败的准备,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
总之,复兴科学精神就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充分释放“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创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绵延不绝的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