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其他内容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重视生产力问题、重视经济基础问题,没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恐怕是不是社会主义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24个字中,只有“富强”代表物质性的、经济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富强”放在第一位。
把“富强”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来看待。邓小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讲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然,这是一个否定式的表述,如果用肯定式表述的话,就是“富强才是社会主义”。正因为这样,邓小平曾明确地指出,只要不发生战争,不发生世界大战,我们就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始终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经济发展,没有富强,哪有民主、文明、和谐等的发展,也没有自由、平等、公正等的基础。由此可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内容相比较,富强是实现其他内容的基础,因此也就不能不摆在首位。
“富强”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历经变化
“富强”的内涵所历经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时期考察:
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我党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就提出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如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也多次强调中国要“富强”,比如在歌曲《歌唱祖国》中的歌词写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从这个时期来看,我们党提出的富强,是从一般意义的来说的,我们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就是国家要富足、强盛。
第二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提出我国要搞“四个现代化”,就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提出“四化”后,毛泽东还把把它上升到一个高度,就是通过“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这一时期所说的“富强”,就是指国家要实现“四化”,即“四化”是这一时期“富强”的内涵。
第三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通过拨乱反正,大力批判“贫穷社会主义”的谬论,他主张让人民富裕起来,并且提出走“先富带后富”的途径。邓小平还具体提出,人民要摆脱贫穷,首先要达到小康水平,他设想小康的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这都是非常实际、非常实在的。
到了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在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此后一直到十七大、十八大,增加了“和谐”,这就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很显然,在一时期里所讲的“富强”,就不只是指国家富强,还包含了人民也要富强的意思。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论述的“富强”,其含义一直在变化,是一个从相对较为简单、模糊到比较具体、实际、全面的过程。
“富强”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国富民强”或者“民富国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讲的“富强”应该是指国家的财富要多,实力要强大,也就是国家要既“富”又“强”,而国家的既“富”又“强”,是建立在人民既“富”又“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富强”既是说国家既“富”又“强”,也是说人民既“富”又“强”。“富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有所变化,已经说明了,应该把人民纳入“富强”的范围,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来的,是“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出现国家既富又强,而人民既穷且弱,那就不对劲了,这显然也是不正常的。实际上,社会主义是不允许国家既富又强、而人民既穷且弱这种现象存在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人民不富裕,国家的富强就不可能持续、持久;国家不富强,人民的富裕生活同样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富强”不能片面地只理解为国“富”民“强”或者民“富”国“强”,这两种理解都是不准确的。我们不能把“富”和“强”拆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联系起来、统一起来理解。国只富不强不行,国只强不富也不行;同样的道理,民只富不强不行,民只强不富也不行。因此,“国富民强”也好,“民富国强”也好,严格起来说,都是有缺陷的。对“富强”的定义应该十分准确、全面,我们只能把富强理解为国家既“富”又“强”,人民也既“富”又“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