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对社会之“霾”分外敏感
知识分子对贫富差距、腐败蔓延、诚信不足、价值共识缺失等社会之“霾”的深层焦虑与知识分子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知识分子在知识占有方面高于同时代其他人,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群体特征。知识分子的知识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他们比其他社会阶层更善于总结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善于揭示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能看得更高,看得更远。自然之“霾”意味着“黄堵毒”。空气的颜色是黄的;雾霾严重,能见度低,视线受阻,引发交通拥堵;雾霾由烟尘构成,吸入有毒。社会之“霾”则意味着“脏乱差”,社会道德“脏”,社会秩序“乱”,生活质量“差”。社会之“霾”蔓延、扩散和沉积,其后果必然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身处雾霾,无人可逃,亦无处可逃。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特别强调,财富分配的逻辑与风险分配的逻辑不同,财富分配往往不平等,有贫富之分;而风险分配则是永久平等的,在风险面前人人平等。雾霾肆虐的事实充分说明,在雾霾面前没有穷人和富人,只有需要呼吸而且只能吸霾的人。社会之“霾”亦是如此,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其次,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的社会定位决定了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调查显示,有超过73%的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科研、教学、报国,有42%的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国家献计献策。中国知识分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并不是为了政治而政治,而是为了社会而政治,尽管其活动目标是上倾的,指向政治,但他们的根本动机还是社会性的,着眼在下层之全体民众。因此,他们对于社会之“霾”必定是高度关注和关心的。然而,尽管知识分子因其掌握文化资源(资本)而拥有权力,从而成为知识精英,但文化资本是象征性资本,相对于那些拥有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阶层来说,知识分子又是边缘化群体,有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往往使得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由此而产生的远大抱负与有限参与之间的反差使得知识分子对化解社会之“霾”有心无力,更加剧了他们的焦虑。
第三,知识分子往往具有天然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景设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当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然而,贫富差距拉大,腐败蔓延,诚信不足,价值观混乱,民生困境等社会之“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景与现实情境之间的较大落差,这使得知识分子分外焦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