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眼中的社会之“霾”与深层焦虑

知识分子眼中的社会之“霾”与深层焦虑

当前,焦虑已经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而普遍的社会心态之一。笔者对105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有7%的人表示总是焦虑,有41%的人表示经常焦虑,有51%的人表示偶尔焦虑,只有2%的人表示从不焦虑。在占比超过98%的焦虑人群中,有约55%的人表示焦虑很严重或比较严重,有45%的人表示有一点焦虑。

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知识分子的焦虑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焦虑有明显的区别,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多未来社会性焦虑,少当下自我性焦虑。有26%的人因为看不惯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而产生焦虑,有约60%的人觉得压力来自于社会和人际交往。有相当一批知识分子担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贫富差距、腐败、社会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深恶痛绝,并做出较为严重的判断。有20%左右的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境遇表示不满意,只有4%的知识分子焦虑于精神世界空虚,3%的人焦虑于自身物质条件差;二是多工作性焦虑,少生活性焦虑。有45%的人对工作压力产生焦虑,因为知识分子多为体制内人员,社保、医保、教育和住房等生活问题基本解决到位,只有22%的人对生活压力产生焦虑。综观知识分子的各种焦虑,不难发现,贫富差距、腐败、社会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是知识分子最深层的焦虑。鉴于这些社会风险或隐或现,但潜在危害巨大的特征,笔者将其称之为社会之“霾”。

何为社会之“霾”

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自然之霾频发。反观社会,房叔房姐层出不穷,大学生毒害同学,城管暴力执法,陈水总自杀式报复社会等各种社会之“霾”弥漫在各大媒体头条。

所谓社会之“霾”,是指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社会风险。按照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霾”是名词,即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透过这个定义,不难发现,用社会之“霾”比喻社会风险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社会风险是指发生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如烟尘般微粒悬浮在社会空气中,时而轻雾缭绕,时而阴霾密布,时而尘暴滚滚,致使社会混浊不清。这种混浊掩饰了真善美,掩盖了正能量,淹没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诚信缺失、腐败蔓延、民生困境、价值共识缺失、过度城市化等就是社会之“霾”,也是引发他们深度焦虑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看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已经非常严重。有67%的知识分子认为贫富差距很严重,有27%认为比较严重,有6%认为正常,而没有人否认存在贫富差距。57%的知识分子认为社会比较不公正和不公正,只有约30%认为社会基本公正。在知识分子看来,公共领域(社会诚信、政府和司法公信、商务诚信)的诚信度都比较低。只有30%左右的知识分子信任政府,有约10%对司法体系表示信任,而对陌生人、各类企业和网络的信任度则低于10%。知识分子对私人领域(如亲人、同事和朋友等)的信任度则较高,均超过50%。在知识分子看来,腐败问题也比较严重,有近50%的知识分子认为官员存在腐败行为,另有约43%的认为大部分官员是清正廉洁的。另外,思想混乱、价值共识缺失也是重要的社会之“霾”。在调查中,共识度最高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超过80%的知识分子表示认同。而在“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西方宪政民主是否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普世价值是否代表了人类的发展方向”、“新自由主义是否代表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上,知识分子的态度不一,有人认同,有人反对,但有超过50%以上的知识分子表示说不清。这表明,思想理论上的困惑和混乱使得知识分子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