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学生的心灵”意味着什么(2)

“开放学生的心灵”意味着什么(2)

摘要:有人曾有统计,基础研究方面顶尖的创新者其博士阶段的教育大都师出名门,这表明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教育理念是能否培养出高水平博士毕业生的关键。

由于作为导师非常成功,伯克利的一名学生专门访问了尤金。

学生提问:“许多您的学生都提到,您作为研究生导师似乎拥有神奇的力量。您知道研究生的哲学是什么?您如何逐步建立起这样的哲学呢?” 尤金回答:“正像过去许多事情一样,我并不十分精确地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取得成功并不特别难,但也没有速成的法则,你得用心体会学生需要什么,对于采用何种办法可以促进学生进步有些直觉。最重要的是,你得用心关注他们。我的学生们的智慧和独创性常常令我吃惊,他们总是超越我的期望!这真是太棒了。看着我的一个个学生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成长为科学家,这是我最大的成就!”

博士生如果仅仅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劳动力,是持续“搬砖”的某种“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心灵如何能够开放?持续的搬砖是否可能压垮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如果一名导师指导10名博士,他如何有精力“用心关注他们”?博士数量太多是否反而成为创新人才不能产出的制度障碍?如果博士生重复性“搬砖”压力能够减轻,是否需要我们允许科研经费中直接列支流动性科研人员和博士后的人员经费?

有人曾有统计,基础研究方面顶尖的创新者其博士阶段的教育大都师出名门,这表明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教育理念是能否培养出高水平博士毕业生的关键。

加州大学几位学者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提醒我们持续反思国内的教育。每一位教师的反思会在课堂和课堂之外有所呈现,而对制度的反思会有助于在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钱学森之问”似乎是一个不可解的大问题,但如果在认真思考后有所行动,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也能感觉到日新月异的变化,感觉到他们未来能够为世界和人类文明作出中华民族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