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十年合体梦:“转”“接”间的利益博弈(2)

京津冀十年合体梦:“转”“接”间的利益博弈(2)

破题“各怀私心”需足够权威指挥官

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京津冀一体化“蛋糕”虽颇为诱人,但外界一致认为,由于三地利益掣肘,其“烹饪”过程料将颇为艰难。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教授曾指出,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是中国最难协调的区域规划之一。

其实,中国官方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习近平对此曾明确指出,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认为,“一亩三分地”观念的更深层次其实是体制问题,“囿于现行行政、财政等体制问题,官员不得不首先考虑自己所在区域的发展,所以大多着眼一些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合作,这导致三地协同发展一直没有较大进展。”

分析称,如今京津冀如同一辆三轮驱动的战车,只有轮子朝一个方向转才能前进,而不是原地打转,而这时就需要一个足够权威的指挥官。

祝尔娟对中新网记者说,确实非常需要一个超越现行行政体制的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如果没有这个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很难迈开步子,再好的设想也很难实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对此表示,基于京津冀地区复杂的主体情况,应建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调委员会。

“京津冀地区内有两直辖市一省,北京内还涉及各个部委,若无高规格的领导、协调机制,协调发展将难以推进。”赵弘建议,该委员会应该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任,最好设在国家发改委下,成立一个专司,负责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

除了这一纵向协调机构之外,祝尔娟进一步认为,还应建立横向协商机制。由她主编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建议,应建立常态化的“京津冀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在祝尔娟的设想中,这应该是一个横向协商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协调机制,“横向协商是三地沟通协作的基础,如需从更高层面通盘考虑的,则应诉诸于纵向协调这个更高层面的协调机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