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可连,利益何通?
40分钟,这是北京、天津与保定三地间高铁所需要的大致时间。到2015年保津城际铁路通车后,这一切将成为现实。
然交通可连,利益何通?在这片人口稠密、区划复杂的土地上,面对着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推行一体化无疑是高难度动作。
一如往常,在此次“合体”中,河北表现仍最为积极。在3月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河北率先表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按照这一讨论稿,河北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北京、天津到底该如何“瘦身”转型,河北又将如何“承接”,一“转”一“接”之间,各方如何协调利益,无疑将是最大挑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地区间的区域分工。除了国家层面的协调之外,地方政府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谁做龙头、谁来服务,三地应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区域间的协调合作。
在国家层面总体规划出台之前,舆论猜测重重。河北会不会成为污染企业集聚地?这引起舆论极大关注。
“各省份对企业进入都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并不是说污染企业想进就能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指出,况且经过近年几番调整,北京已没有太多高污染企业。
单菁菁对中新网记者谈道,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其实是一个存在巨大潜力的地区,“如果在这个地区打破一些僵局,就能获得一些突破性、跨越性的发展,这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分析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打破当前以政治经济学竞争为主、以产业体系竞争为辅的现状,让市场在一体化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