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群众路线,先弄清群众是谁

走群众路线,先弄清群众是谁

改进作风,别小看“不敢”的价值

解放新论:据你观察,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干部作风有质的变化了吗?现在有很多干部不戴手表了,是真的认为没有必要戴,还是不敢戴?

辛鸣: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就是反“四风”。也就是说,检验这次活动做得好与坏,首先要看“反四风”方面的成效怎样。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成效很明显。党风更好了,党员干部的行为更规范了,“四风”问题明显减少了。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之后,公款大吃大喝现象、铺张浪费现象显著减少。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后,有的群众说,现在路上和领导碰面,领导的笑容都比过去真诚多啦。这就是一种改变。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我们更深刻地认清党和群众的关系。

有人说,一些党员干部作风变了、行为规范了,是因为害怕。也可能有部分干部在想,我先随大流跟着转,把这段时间熬过去再说。但对这种心态、这种现象,要辩证地看。

以戴名表为例。相当多党员干部可能是不敢戴了。因为,有网络盯着、有纪委查着、有群众监督着,但这种不敢所导致的结果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党员干部的行为事实上规范了,很多伴生于此的不正风气也随之销声匿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长期不敢和不必要的效果是相同的。尤其是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能够把暂时的不敢变成永远的不敢,彻底解决制度体制的问题,也就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建章立制的问题,走群众路线就有了坚强保障,我们强调的坏作风不反弹就更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制度更加科学规范、系统更加完备,尤其要使制度有刚性,把我们的制度体制设置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如果真正建立起严肃刚性的制度规范,有效约束干部的不良行为,不敢和不必要在结果上还有差别吗?当然,群众路线最终还是要解决觉悟问题。我们党本身也讲究觉悟,如果有了觉悟,执政成本就会更低,群众路线就会走得更好。只是不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这两者是相通的、相辅相成的。要对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效有足够的自信,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妄自菲薄,这样也会给第二阶段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更多底气和思路。

找到群众,要跳出利益群体求同存异

解放新论:通过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对群众是谁,群众在哪里,到什么地方去找群众,更清楚了么?现在很多人在谈利益群体,利益群体和群众是什么关系?

辛鸣:走好群众路线,弄清群众是谁是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问题。现在来看,我们从理念上基本搞清楚了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过去客观上确有部分党员干部越来越瞧不起群众,但现在党员干部开始意识到群众的重要性,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现象,是一种进步。

但群众不是一个非常容易弄明白的概念,尤其是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开始出现,个人包括党员干部的个体意识和利益意识在觉醒,此时,弄清楚群众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在增加。所以,有必要始终强调准确理解群众的内涵,这也是切实巩固第一阶段成果的重要思想保障。

群众是一个政治概念,一个集体概念。现在出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增加了对群众认识的复杂性。如有干部在谈群众时说,现在群众的关系可不好处理:甲群众跟乙群众有利益冲突,丙群众跟丁群众之间也有矛盾,我们在协调群众关系的时候常常是焦头烂额。这种对群众的理解其实是有偏差的。利益群体的分析方法在认识当下中国社会结构时,有重要价值。但是,社会学中的利益群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中的群众不是一码事,不在一个层面和话语体系中。这不是说群众就不包括利益群体,不包括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而是强调要学会在利益群体中求同存异。譬如,企业老板和打工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他们都是群众,他们也有共同利益。只要善于找到不同阶层的共同利益,也就找到群众了。现在有些党员干部说找群众难,其实难就难在我们自己常常有私心、有小圈子。只要放下小圈子利益,群众自然就凸显出了。群众不是部分人,也不是利益群体,而是代表社会真正进步方向的有共同利益的最大多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