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党的治理能力,推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面对当前国家治理中的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务必要转变执政思维和方式积极应对,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通过提升党的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1.科学建构党的国家治理思路和价值取向。在治理党的执政生态时,应该坚持科学的、多元化的治理思路和价值取向,努力推动党、政府与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具体来说:
一是坚持系统化与一体化的治理思路。党在领导国家治理过程中,应该避免采取单主体治理,务必将党、政府和社会的活力充分调动,依靠三者的力量实现全方位治理。党作为国家事务的领导者,在全国范围承担治理责任,是国家治理在宏观层面的最重要主体;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具有治理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处于国家治理的中观层面;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领域的自治空间逐渐扩大。由于社会与人们生活、工作间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公共事务在社会层面的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层面。在调整治理主体范围之中,务必要做到跨界协作,协同创新,在各主体一体化运行下实现国家治理效率最大化。
二是坚持科学化治理思路。党、政府和社会各自具有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按照科学化要求,遵循三者运行规律,在科学协调中实现国家治理有效、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合理界定各治理主体的活动领域和权限,吸收借鉴他国治理经验,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原则下实现治理方法普适性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努力实现治理手段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兼顾,推动三大治理主体科学发展。
三是坚持法治化与制度化的思路。在治理党、政府和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务必要按照国家的相应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国家宪法规定范围内,治理党内事务要按照党的相关规章条例,依章办事;治理政府事务要按照行政法规规范政府行为,推动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治理社会事务要按照社会管理相关法规进行,改进各项社会事务。
四是坚持民主化的治理思路,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务必要调动党员、公务员和社会大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广泛的社群基础。
2.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建设。从构建和谐政治生态的角度加强和改善党的各项建设,为党自身生态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推进发展党员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执行机制、教育机制等建设,全力提升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与思想建设,全力改善党的理论生态和治理思维生态环境建设。
二是恰当处理党的内外关系,坚持走生态建党、依法治党之路。新时期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需要依法、民主、有序地进行,建构起现代国家体系下的合法合理合情的协同创新体制,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改革传统的党政关系、党际关系和党法关系,努力将党的权威置于合乎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的生态位上。
三是提升党的治理能力,还需要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调适执政生态的能力[8]。坚持管理扁平化发展,全力提高党的社会整合力、发展力、竞争力、服务力、执行力、学习力和创新力,力争形成完善的现代政党能力体系。推进党的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从传统的人治思维转变为生态思维、法治思维、科学思维、民主思维等现代执政思维。具体来说,从经济学角度讲究党执政的效率,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从政治学角度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参与,推进党的执政民主化;从法学角度积极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党的执政制度化和法治化;从社会学角度积极增进党的执政文明化与和谐化。
3.积极推动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党的行政治理能力。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树立和强化科学建设、协调建设、全局建设、动态建设和人文建设的意识,突破当前政府改革中存在的规模困局、角色困局、利益困局、职能困局和目标困局,推动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具体来说,应当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在政府规模建设上,坚持科学的精神,力求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在角色建设上,坚持协调的原则,在不同时机扮演好自己的应该充当的合适角色,协调好自己与党、与群众、与社会团体等等的关系;在利益的处理上,要坚持全局和整体的原则,以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来规范政府的行为、政策等;在职能建设上,坚持动态的原则,时时关注民生、民情,积极为广大民众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在目标体系的建构上,要坚持人本的要求,让人民能够自由地选择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拓宽和改善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和水平。[5]
4.加强“五位一体”建设,提高党的公共治理能力。当前,国家五位一体建设中存在的诸种挑战,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的成效,而且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党的公共治理能力,增强党对“五位一体”建设事业的领导,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好坏,最终评判者只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那些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的举措,才可能真正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具体说来如下: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努力抓好各项道德建设,优化道德社会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推进,建设全社会的价值生态。在经济建设上,优化国内经济治理,发展环保低碳产业,缩小收入差距,确保金融和能源安全。在社会建设上,优化国内社会治理,及时妥善处理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保障社会结构有序变动,促进不同社会阶层利益格局的合理化,建构法治解决社会阶层矛盾的机制,努力做好利益调整合,完善当前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协调不同社会阶层、集团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拓展政治资源的新空间,为党提供良好的执政环境,推动现代化建设良好社会环境的构建[10]。在生态建设上,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推动环保技术创新,突破环境瓶颈。在政治建设上,扩大民众的有序政治参与,科学地处理党的运行体制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扬和落实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外交建设上,大力提高党的外交治理能力,以现代外交思维,积极处理和应对大国关系和焦点难点问题,努力掌握国际事务处理的主动权,增强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控国际话语权,全力提高党的防范和应对国际领域的各种风险的能力。
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性工程,各方面的挑战影响和考量着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应该以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运行构建起一整套治党理政的思路和方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