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

耕地资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

钢筋水泥的城市,已将周边的优质耕地埋葬掉了

对马智敏来说,选择种植棉花可谓无奈之举。当土地因缺水、盐碱化而变得愈加贫瘠之时,那种“眼看着地不行了”的感觉令马智敏十分痛苦。她一度不甘心,想要再搏一回,花钱打了浅水井用于灌溉,发现打上来的都是咸水。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种植棉花一年下来的收入,跟同村人进城打工几个月的收入差不多,辛苦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去平日不间断的悉心照料,收棉花的过程尤为艰辛。每到这个时节,她采棉花的手指蘸到露水就会发痒;“秋老虎”最为猖狂的光景里,毒辣的太阳穿透衣服的阻隔,晒得人皮肤刺痛。

如果不是因为年纪大不好找工作,她也想放弃这9亩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继续种地的都是45岁以上的。”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张雪靓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展示了1980年至2000年期间的全国耕地面积变化图:代表耕地面积减少的红色标识密密麻麻地落在东部地区,而代表耕地面积增加的绿色标识则集中在东北、乃至西北的边陲区域。

如今,经过多年来的占补平衡和农民的自行开发,适合开发的后备资源更是已经殆尽。孔祥斌介绍,像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壤根本不适合耕作,而东北占用草地和湿地开发的耕地,虽然因为有机质的积累而肥沃,却不具有可持续性,还会威胁到北方区域的生态安全。

“北方湿地对保持物种多样性,保有地下水,防止土壤沙化和防洪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孔祥斌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优质耕地资源的消失,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区域尤其明显。国土资源部的报告显示,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

孔祥斌向记者讲述起北京顺义在上世纪80年代时的丰收盛况。这个现在作为首都国际机场所在地,曾享有“北京的乌克兰”的美名。因为耕地土壤好,产量高,秋收时节麦浪翻滚,“整个一大片金灿灿的”,孔祥斌双眼放光,仿佛当年的盛况就在眼前。

然而,几张不同时期拍摄的红外线遥感图却将人拉回了眼前。这些图片忠实地记录了北京的城市区域发展扩大的全过程。孔祥斌把图片上一圈圈扩大的高速公路形容成“风火轮儿”,随着风火轮儿越转越大,大片的耕地被分割成一块块的碎片,有些被进一步蚕食,有些因为土壤的功能弱化而被闲置,在这座特大城市周边保留下来的小部分耕地,已经开始身兼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双重作用。

“生态用地的减少,一定程度上也是雾霾产生的原因。”孔祥斌指出,“钢筋水泥的城市,已将周边的优质耕地埋葬掉了。”

本文关键词: 耕地资源 土地污染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