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面临粮食的需求,到2050年世界粮食需求量将比现在增加一倍
傅企平也感受到土地污染的严重。他在浙江、江苏和福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昔日鱼米之乡的土地污染已经到了令人目不忍视的程度。甚至不需要像孔祥斌和学生们那样用专门的试剂检测重金属含量,单凭土地的颜色就足以知道污染的程度:原本应当是黑色的土壤,已经变成了铁锈般刺眼的红色。
这个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建议,健全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土地管理法》,在其中纳入明确的土地污染监督和问责措施。对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
谈及耕地保护的建议,孔祥斌用了一个非常质朴的说法:像老祖宗那样,顺天应地,遵循自然的环境,恢复生态的多样性。
他认为,北方较为干旱,就改种一年一熟和耐旱的作物;对于地下水已近枯竭的地方,用休耕和轮耕的方式来恢复;还应该把东南部高质量的耕地优先划入永久保护的基本农田,避免再度流失。
一次在美国的经历让他很受震动。驾车从哥伦布到黄石的路上,他穿越了美国中部的玉米、大豆种植带。大片的土地显得很原生态,没有特别发达的排灌设施,主要靠自然降水,但周围丘陵环绕,树林茂密,耕地和生态浑然一体。
多年来,从位于黄海平原的城乡交错带北京大兴,到东北的粮食主产区海伦;从河套平原灌溉区的内蒙古达拉特旗,到西北干旱区的新疆阿勒泰,乃至位于山地丘陵区的云南,黄土高原区域的陕北,这位教授几乎跑遍了中国耕地的代表性区域。
“欧美等国家都非常重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他说,在全球都面临粮食需求的大环境下,联合国粮农组织曾预告过:到2050年世界粮食的需求量将增加一倍,才能满足届时新增加的23亿人口。
“每个国家的负担都不轻。”他严肃地说,“所以,保护好优质耕地和解决粮食的供给,我们只能靠自己。”
而对于马智敏来说,操劳小半辈子,一家四口却还住在一幢不起眼儿的平房里,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农用三轮车。
她现在就指望儿子将来能够考上大学,到城里工作,再也不用过这种“靠种地的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