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不断 制度难逃其咎

医患矛盾不断 制度难逃其咎

摘要:改革大势不可动摇,基本制度的完善亦要紧紧赶上。如果说在一场场医患纠纷事件中医生和患者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话,国家的制度改革应该为抚平二者的裂痕作出努力。

2月20日,浙医二院一护士遭一对母女拳脚相加致流产;2月18日,河北省易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在办公室写病历时被患者割喉;2月17日,齐齐哈尔耳鼻喉科医生被患者以铁管殴打致死……

不断升级的杀医、辱医事件将“医患关系”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对医患矛盾的评价也由此陷入了两难境地:究竟是医生在患者身上谋取利益而又不尽责行医导致患者及家属暴力相向?还是部分患者及家属恶性大发,对无辜的医生大开杀戒?

中国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问题,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市场化过程发生的。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逐渐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医疗原料价格飞涨,而医疗服务依然严格执行政府规定的价格,导致公立医院出现全行业的政策性亏损。为此,医疗机构开始不断地被推向市场,传统的公有制医院逐渐摆脱医疗行政管理的束缚,开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

计划和市场机制的共存,衍生出中国现行医疗体制的种种矛盾。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半市场化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完全市场化使得医院需要应对市场竞争和追求利润的利益考量。长期以来医院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将医疗卫生行业从“纯公共品”变为“商品”,这一变化也重新定义了医患关系中医生、患者的身份认知。在医院体制变迁的过程中,医疗保险制度却并没能完善地解决这种半市场化带来的后遗症。

目前政府在全社会卫生总费用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弱化,全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看病需要自掏腰包,而个人医疗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还在不断加大。这样又进一步加剧了医患关系公益性的瓦解。

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来说,由于政府对医院投入减少,使得医院进行自我补偿,实行企业化管理,以药养医。一些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了按收入提成奖励的办法,实质上是鼓励医生开大处方、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门诊和住院费用,以便获取更多的提成奖励。这事实上改变了医院的性质,导致个别医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出现严重的医德滑坡。

从患者角度来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公众的医疗消费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基尼系数不断高升,社会分化不断加剧,不同阶层对医疗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层级化,由于各阶层的医疗承受能力的不同而体现了明显的社会不平等。挑战了人们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形成的公平感的底线。

企事业单位的下岗员工、下海经商者中的失败者,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等,生活压力很大,往往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而他们往往也是疾病的高发人群。作为社会的弱势人群,在一个收入严重分化的社会中,又缺乏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遇到贫病交加的情形,最容易产生不公平感,一旦在医院治病的结果是“人财两空”,容易失去理智,引发激烈的医患冲突。

总之,医院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滞后、社会分层的加剧,种种因素结合起来,使本应该共同对抗疾病的“战友”,变成了怒目相向的“敌人”。而医生和患者在这剑拨弩张的“新型”医患关系中,从来都是双输的。

改革大势不可动摇,基本制度的完善亦要紧紧赶上。如果说在一场场医患纠纷事件中医生和患者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话,国家的制度改革应该为抚平二者的裂痕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